《诗经》在当代和治国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它在统治者的眼里就是一本单纯的诗集。
公务员考试是不会作诗的,也不要求引用诗经里的内容。甚至学校里的语文考试写小作文,也是排除诗歌这个体裁的。
但是在封建社会,它跟《论语》一样,作为儒家的经典,有着崇高的教化地位。并且位列十三经之首。
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诗经里的风雅颂同样可以用来替代法律条文治理社会。
诗经第一篇《关雎》,就是阐述男女关系进而升级为夫妻关系的,是用来教化夫妇有别夫为妻纲的。
在封建时代,夫妻的关系是三纲五常之一,在家庭关系中不可谓不重大。
而由家到村,由村到乡,由乡到县,由县到郡,由郡到国,由国到天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内到外,层层递进,组织起了一个严密的家国网络关系。
这就是当今还崇尚的家国情怀之一种。家国情怀在古代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那时候的很多文人作诗把夫妻关系比喻成君臣关系。这是因为夫为妻纲和君为臣纲同属三纲之一。
比如唐代诗人张籍在《节妇吟》中写道: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在诗里,他把自己比喻成妾,把皇帝比喻成夫,把拉拢自己的地方军阀李师道比喻成引诱勾引自己的奸夫。
只是自五四运动以来,儒家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判,从而遭到唾弃。
孔夫子变成了孔老二,《论语》从治天下的圣经,变成了垃圾桶里的封建糟粕。
同为儒家经典的《诗经》也同样受到质疑,自然就得不到统治者的青睐了。
于是诗经的首篇《关雎》就变成一首纯纯的男追女的爱情诗了。它不再充当统治者的教化诗了。
现在的《诗经》不过是官员们附庸风雅时,摆在书架和嘴里的装饰品而已。
《毛诗序》中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在古代这么解释是可以的。时至今日,皇帝早没了,被迫退位都一百多年了。就更别说妃了。
日本倒是还有天皇,那不过是政治吉祥物,跟英国的国王差不多。在外交礼节上,还保留象征性的作用,基本不参与国家治理了。
从《关雎》这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诗经》的其它篇什不说也罢。
时代变了,与时俱进,才正常。《诗经》这本诗集,将近三千年前的东西,怎么能指导现在的政策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出来,恩恩爱爱的,不说教,不政治化,用来泡妞,也还是不失时髦的。这也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