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疫情的反复、房地产的恶运中过去了。翻开这一年来的朋友圈,看看自己的足迹,有所悟。
2021.1.20:今天看新闻,说过去的一年,我所在的地方行政罚款突飞猛涨,遙遙领先全国水平。
2021.2.3:因为没有交电视收视费,电视机成了一个摆设,至少有半年时间没有看电视了。今天交了收视费,晚上打开电视看昆明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新闻仍然停留在车祸、小区业主不满物业服务,拒绝交物管费等事项。倒是穿插了大量的广告,直接搞线下活动,电视台业务范围从过去的单一新闻,电视剧播放扩展到卖腾冲土鸡,卖牛干巴,新房装修,红木家具大减价。过去衣着光鲜的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站在一群鸡前,介绍鸡肉的味道。曾经做过我邻居的电视主持人帅哥,则穿梭在一个卖家具的大厅,让观众赶紧去买便宜货。看来,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开始转变。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32466/76c9257d016bdcc8.jpg)
2021.2.25:每隔一段时间,我都去书店买一批书,一来是自己的生活离不开书籍,二来是用行动支持实体书店。互联网时代,线上的经营模式几乎取替了传统的市场,从大的电器买卖到家具,衣服、鞋子、药品等都可以在网上购买,价格还便宜。如此一来,许多以此经营并以此为生的,其日子越来越艰难。甚至卖菜也有了网上购物,足不出户,便可以收到想要的蔬菜水果。
这是一个商业世界转换的过程,许多传统的职业就此成为回忆。我只能尽我所能,买书、买菜、买衣服都去实体店,我喜欢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完成交易。
买了《印象主义艺术》,一本好书。
历史上对于一幅作品的评价,从来是仁者见仁。1863年,三千多名艺术家向沙龙展提交了五千多幅作品,落选的作品高达四千多幅。评选委员会主席认为:许多画作,是连床单都不换的人的画作,是想欺骗全世界人的画作。我感到恶心。所谓权威的评价不过如此!当时认为好的艺术作品,也许历史会嘲笑。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32466/7536131c36b4e454.jpg)
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一幅划时代的作品被枪毙了。为此,作家左拉据此写了一篇小说《杰作》。为印象主义运动留下一段虚构的故事!
2021.3.3:我喜欢逛菜市场。菜市场每一天都流淌着鲜话的色彩,充满了活力。经常买菜,认识了许多卖菜的人,尽管不知道她们的名字,但熟悉她们的经营方式。比如一个来自建水县的菜农,在昆明租了块地,每天上午把自己种的菜用电瓶车拉到市场。他对自己亲手种的菜充满了感情,有顾客随手拿起一颗白菜,不管不顾扯掉外面的老菜叶子,卖菜的会心疼的大叫,“都是自家种的,有机蔬菜,外面的菜叶也很甜,扯了可惜了。”
另一个来自郊县富民的菜贩,除了卖各种时鲜蔬菜,还会卖水果。春天花开的时候,会带来山上的野山茶花,或者是乡下院子里自然生长的素馨花。这是云南常见的一春花,作家彭荆风曾写过一篇散文,傣族、彝族姑娘喜欢摘下做成耳环或者花环挂在颈上。
今天早起去买菜,卖菜的妇人来自几十公里外的富民县,经常卖一些城里人少见的山野花果,一来二去熟悉了,见我喜欢,顺手拿起一把送我,“自家园子里摘的,送你回家插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32466/943a7d97892b1419.jpg)
2021.3.17:立春后一天,接到一个来自故乡的电话,是著名画家陈泽生先生打来的,说是我搬家,画了两幅画送我,做个秀才人情。这话多年前听教育家、画家杨风老先生说过。
"秀才人情半张纸"。
市场经济铺天盖地,许多年没有听到过了,今天听先生又一说,不知道为什么,鼻子一酸,眼眶湿了。
回乡后,又记起喜欢的两幅对联,“雨余窗竹图书润,风过瓶梅笔砚香(集联);至老不离文字事,所居合在水云乡(清代朴学家俞樾作)”。一并央泽生先生写了。先生二话不说写了好几幅,让我自己去选,并约好今天,见面后才知我们已经两年多未见过面了。
去年四月,先生一个人在家突发脑溢血,倒地昏迷,多亏那天约了有几个朋友上门,朋友们在门外打电话,只听见电话铃响,就是无人接听。于是求助110破门进入,120来的及时。
先生说,“他去鬼门关走了一圈,地府不收,说是他还有艺术的想法没有完成。”达观的心态令人羡慕。随后先生把这两年写的字和画一一展开让我欣赏。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32466/f6f061e59668b1b5.jpg)
我见先生愈后状态很好,书法绘画的张力有更丰富的内涵。
祝福先生!
2021.4.1:乐山是一座文化古城,历史上有许多大才子在这里留下佳话,唐代的岑参,南宋的陆游,近代的廖平、郭沫若⋯⋯,最近几十年,由于文字的显白,风险很大。于是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书法绘画上,造就了无数的书画艺术家,卖书人王晓庄先生并列其中。
去旧居搬私人物品,取下墙上挂着的乐山人王晓庄先生的两幅书作。时光仿佛又回到十多年前,那时的我,除了每天去医院照顾病人,余暇驻足于屋檐街的一家小书店。见店主王晓庄介日里读书习字,对传统文化认识颇深。便央先生抄首我中意的苏轼词作。隔几日,除了词作,先生还用其擅长的小楷另抄了一页,一并送我,喜欢的紧,送去请人裱了挂在乐山,一直伴随我走过许多风风雨雨。
东坡先生此词,与我的人生故事暗合。所以喜欢!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缸。歌舞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谢谢王晓庄先生!你笔墨之间的温暖,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32466/ff096f05da6c43fd.jpg)
2021.5.5:高山云雾出好茶,云南出茶,出好茶。我对茶的认识是逐渐明白的。
今天我打开一饼茶喝。这是一饼存了二十二年的茶。记忆把我带回1999年的大理,那一年的冬天,阳光灿烂,苍山顶上无雪。那里的人刚刚从炒兰花的疯狂中停顿下来,又投入炒普洱茶的浪潮。作为局外人,一个对茶的认识还停留在绿茶境界的人,对此毫不动心。那时我在丽江永胜一座海拔三千多米的地方开采铜矿,经常路过大理。每次停留,热情的三哥和杨玲总是请我去吃生片,一种用新鲜猪肉醮辣椒的饮食。那时,陈平开始和几个朋友一起屯茶,去临沧、去普洱、西双版纳利用当地人的关系买了一大批古树茶,堆满了整个车库、整个客厅、整个客房。
从此以后,每次过大理,陈平总是送我普洱茶,送的太多,除了带回乐山送给熟人,我也在不知不觉中试着喝起来。一年又一年,陈平家堆积如山的普洱茶渐渐少了,我也爱上了普洱。这个功劳应该记在陈平名下。
今天这饼茶,正是陈平的,很好的茶。入口饱透,回味甘甜。正是陈平一饼、一提的无私奉献,你把我喝茶的口味和认知提的太高,以至于我后来买茶存茶,标准太高,甚至去茶馆品茶,不管别人推荐多少好茶,一品都达不到你们推荐给我的标准。让我想起以前的股东,潮州人阿光,他常说,喝茶起点不能太高,否则会喝不起。
我也把自己买存的茶,作为贵重礼品送人。前些天去宜良吃饭,饭店老板一见我就问:黄哥你上次送我的是啥子茶呢?我才喝了几泡,就被人抢走了。抢茶的人说,好茶!我的存茶来自于一工表哥。表哥三十年前开始做普洱,专门销往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他的茶从源头到制作,完全遵循传统,识茶的人懂得。诗人李静有一天打电话说,我送她的茶,有好茶者喝了,大呼过瘾。茶事如人事,心诚则灵。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32466/fff45a22797350d7.jpg)
真正的好茶是有标准答案的。一如瑞士名表、法国手包,仿制品终究是假的。
谢谢陈平、谢谢三哥杨玲。想你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