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居住的地方离大海并不远,孔子周游列国,但《论语》里只有一句提到过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由此联想到苏东坡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不同的是,孔子是发牢骚,后面紧跟着就训斥听了这话很高兴的弟子仲由:“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说仲由只有勇气,没别的了。而苏东坡是借此句借海抒发了其豁达从容,随遇而安的心境。孔子说浪漫,苏东坡说洒脱。
孟子也如是,《孟子》有一句“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联想到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孟子这话的前一句即是熟悉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感慨见过了大海有怎会沉醉于小江小河,听过了圣人的教诲,又怎会被其它的学说吸引。元稹是借山借海抒发其与发妻刻骨铭心的爱情。孟子说理想,元稹说爱情。
不是比高下。只是想到常常纳闷的为何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似与我中华地貌有关,多山地丘陵,多内陆江河。古人出门抬头见山,大山沉、稳、静,合乎孔子仁的态度。水流动多变,常见水患,需要有智慧的人疏堵。而大海,浩瀚无涯,则意味着探索冒险。对变化的东西,孔子不喜,未知的世界,孔子不言。
但山和水是不可分的,仁和智也不可分,孔子自己修得心如山,不动,摒弃私欲。身是水,灵动,通权达变。一动一静,而后乐知天命。
千年后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对此理解的非常透彻:致良知,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恶道德感和是非判断力,找到并守住、光明内心的良知,任外它世界如何变化,我知行合一。王阳明的教方法很简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这“致良知”即“心”,能包容论语中全部的十四个态度,概也是孔子“一以贯之”的那个“一。”
现在人似乎做反了,枯坐修得身静,外物扰得心动。所言的身心和一,也不过是喜欢上了静而已。
孔子、王阳明,儒家思想的一繁一简,一陈一新,前者后来分散于各个流派,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后者又简洁的让人易忽视。
我想海,我想山,日思夜想,无益,不如学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