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物信息学
基因检测行业分析报告(四)

基因检测行业分析报告(四)

作者: 灰太狼256 | 来源:发表于2019-02-16 14:50 被阅读81次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和个性化医疗概念的兴起,美国科学家于 1990 年首次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时,平均每个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高达一亿美元的高昂成本已经一去不返, 人们现在花几百人民币就能买到基因检测的服务。

    消费级(Direct to consumer)基因检测已经成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行业,并逐渐被平民化。使用者通过在家采集唾液、邮寄至检测中心,以获取一份包含自己的祖源、健康风险及药物反应等基因内容的报告。

    在机会面前,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

    1)基因检测是个新生事物

    基因检测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词汇,许多人还停留在对无创DNA和亲子鉴定的认识,它是一项新兴技术,而新生事物最初的产生、发展往往都伴随着质疑声。

    2)基因检测市场混乱

    基因检测市场受资本驱动,业内相关政策仍属空白。目前市面上类似的基因检测公司鱼龙混杂,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数甚至已超过3000家,它们涉及的领域五花八门,测试水准更是良莠不齐。

    3)基因检测公司夸大宣传、报告解读太“随意”

    不少企业受利益驱使,吃相难看,卖东西基本靠忽悠,以至于整个行业口碑受影响。报告解读随便,导致不懂的人购买产品之后心理落差大。

    潜在消费者

    1)有家族患病史的人群

    说明:一般来说,只要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生过某种疾病(例如,癌症、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癫痫,智力障碍、自闭症、遗传性耳聋、儿童先天性疾病等),就说明有该疾病的家族史,都属于高危人群,患该疾病的风险会比较高。

    2、家庭宽裕,关注健康人群

    说明:无

    3、对基因检测感兴趣的人群

    说明:对于那些对自己基因感兴趣的人群,例如想知道自己身体特质、想了解自己的祖源等

    另外,长期接触化学污染、重金属污染、核污染和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人群;不良生活习惯人群;也可结合自身身体情况选择做针对性的基因检测,或者全面性基因检测。

    产品说明

    检测技术本身有现成的硬件,又都拿了投资,检测服务公司的竞争不可避免进入价格战。

    一个产品的成本主要包括硬件成本、检测成本、物流成本和开发成本四部分,目前看来除非技术进步使得检测成本降低,否则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不太可能再降价。

    检测公司也不能指望像滴滴那样,先补贴几单,之后再靠新订单挣钱。因为除非特殊情况下发生突变,否则人的基因信息是一生都不会变的,那么一个人一生最多也只需要做一次基因检测。这是一个做完即走的“超一次性”生意。

    靠低价夺取市场之后,检测公司的共同诉求是,把用户留下来,然后针对检测报告给予生活指导。 举例来说,水母基因的消费者可以在得到报告之后,在平台上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命教练”,对自己的膳食营养、运动健身、睡眠休息等行为进行指导。

    不过实际上,像疾病风险预测一样,基因检测在祖源分析上也有不可忽略的缺陷——在中国尤其如此。

    作为一个狂热的基因检测爱好者,小编同时购买了微基因、23 魔方、水母基因三家的产品,但他发现三份报告的祖源分析结果是有差异的。

    “水母基因显示我有 0.12% 的西南少数民族血统,23 魔方的报告显示我有 1.03% 的藏缅族群血统。微基因为我列出了一些以上二者没提到的偏门民族,如纳西族、畲族等等,但我在其中的比例既不是 0.12%,也不是 1.03%。”

    23 魔方品牌经理敬超解释说,所有检测报告的生产流程都包含两部分,一是检测,二是解读。”在检测环节,我们可以保证 >99% 的准确率。但是这个实验报告是复杂冗长的原始数据,用户虽可以自行在官网下载,但很难读懂。也就是说必须进入第二阶段——解读。 

    但在解读环节中,各实验室的研究员会挑选有代表性的信息,然后把它与大数据信息做比对,从而将其“翻译”成简短的检测结果。而误差也往往会在这个环节产生。

    在祖源分析一项,所有的实验室都是基于人群多态性位点(SNP)频率来推测用户民族血统的,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之间的 DNA 存在结构化的频率差异,研究员会把用户的基因组和自己手里的参考祖源集合进行比较,计算出最为匹配的祖源结构。

    匹配依赖祖源数据库。实验室的祖源数据库越完善,用户得到的祖源分析精准度就越高。

    但事实情况是,对于中国用户来说,有关国内各民族 DNA 的数据记录还十分缺乏。相比之下,欧美国家与族群环境比较复杂,对人口迁移、人种融合问题的研究更多,而且基因数据库相对也比较完善。即使在欧美顶级研究机构,对东亚地区的基因样本研究也非常匮乏。

    据全球 GWAS 研究样本量统计,截至 2016 年,欧洲样本比例为 81%,而中国的样本只占到 9%。

    因此,中国用户检测出来的祖源构成往往会有“97% 以上来自中华民族”。这实在不是一个有意义的数字。

    目前各家基因检测公司都在利用搜集的数据做进一步分析。微基因、23 魔方和水母基因均表示,他们的报告未来也会在平台上免费得到更新,与后来者一起享用更精准的检测结果。

    也有人觉得意外,有的人看了结果之后为自己损失了几百块钱而愤懑。这取决于做这项检测的动机以及预期。

    不管是计划去做检测还是检测完毕,都需要找一些基因相关的书籍(诸如《自私的基因》、《遗传的革命》、《上帝的手术刀》)来读,这样可以加深你对基因检测、分子医学和运用前景的理解,否则仅仅花五分钟粗扫一遍报告就置之脑后,那真的就像是小白鼠了。

    基因检测行业面临一个困境。没有用户测就没有数据,没有数据就没有后端的研发,没有研发就不会有基于测试数据的更高层次的解读,没有后端的产业测试公司就永远是一个收服务费的公司。

    23andMe是估值最高的个人基因检测创业公司,对 23andMe 来说,直接面向消费者(DTC)的基因检测服务已经不是核心战略了,科研和药物研发才是他们最想做的,也就是说,他们计划转型为一家大数据公司。只不过,和互联网领域的比特数据不一样,他们的数据是基因数据。

    23andMe 的成就代表了这个消费级市场的想象力和终极目标,23andMe 通过与 NGO 和政府的合作,已经积累了庞大的多维健康数据,他们从这些数据里找到遗传关联,然后反哺疾病科研、公共卫生决策和药物研发。

    相比而言,23andMe的消费级基因检测样本量已达到百万级别,而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量却停留在十万级的水平。

    如果将消费级基因检测理解为数据的原始积累,那么这个行业的后向——数据分析和与医学产业的联动才有可能。相反,如果从一个粗浅的报告里,得到“多喝热水、多吃青菜、多运动”的结论,我倒觉得这才是骗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基因检测行业分析报告(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qb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