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
1、复习文体“说”
2、作者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
4、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标记自己不懂的问题,注意体会文中的一些语气词。
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
2、朗读课文
A、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节奏、停连、语气
B、教师指导强调节奏和语气词“也”“其”
C、学生自由朗读两遍,读准字音、节奏、停连,读出语气词,读出文言味道,可以摇头晃脑。
D、指名朗读老师,辅导学生关于“也”的读法。第一段陈述语气,读出惋惜的情感;第二段读出反问语气,表达不满、愤懑之情;第三段关注“其”,读出反问语气和推测语气,表达对朝廷不识人才的委婉讽刺。
3、初读感受:读完课文,你觉得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对朝廷不识人才的愤懑不满之情。
这种情感是怎么传达的呢?我们来看课题“马研读课文。
4、研读课文
文章开头说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赞同这句话吗?说出你的看法。
不赞同,因为世界上本来就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了相马的伯乐;或者说千里马和伯乐是同时出现的。
赞同,因为千里马虽然很多,有日行千里的优点,但是经常被埋没,只有当伯乐出现的时候,千里马的长处才被人们发现,才被任用。
如果让你在千里马和伯乐中选择,你愿意成为哪一个?
学生畅所欲言。
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明确:伯乐
为什么伯乐重要呢?
明确:赏识人才,使人才发挥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那么文章中的千里马被发现、赏识了吗?
明确:“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强调:骈、槽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明确: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它遇到了谁呢?
明确:食马者
食马者是怎么对待千里马的呢?
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重点强调:虽、才美、且、等、安
这是因为食马者喂不饱千里马,它的才能和美好的品德没有表现出来,这是喂养马的人,没有给他机会,没有赏识它。还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还要说“天下无马”。
强调:策、之、通
读到此刻,你对食马者的看法是什么?
预设:这是多么愚蠢的呀!千里马就在你对面,你却不认识,还说世上本没有千里马。
此时此刻,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强调:其、邪
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的愤懑不满之情的?
明确: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借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千里马仅仅指自己吗?
明确:人才。今天千里马已经成为人才的象征。
伯乐、食马者又借指什么?
像这样托物寓意的文章我们以前学过吗?
明确:《爱莲说》《陋室铭》,我们把这种借助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事物表达情感或观点的表现手法称为借物寓意,这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5、拓展延伸
A、韩愈借助千里马表现了自己考中进士之初,不得朝廷重用的真实情感。那么他是否就是这样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
补充韩愈正确面对待挫折的事迹。
B、以前你碰到过类似的挫折吗?你是怎么对待的?今后你会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情?
6、课堂检查
其、之、而、策,翻译重点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