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也”“其”的用法。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体会“说”的特点。
4、激励学生认真观察、坚持思考,做新时代的千里马。
课前预习:
1、复习文体
2、作者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
4、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标记自己不懂的问题,注意体会文中的一些语气词。
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
2、复习文体“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3、朗读课文
A、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节奏、停连、语气。
B、教师指导强调节奏和语气词“也”“其”。
C、学生自由朗读两遍,读准字音、节奏、停连,读出语气词,读出文言味道,可以摇头晃脑。
D、指名朗读,老师辅导学生关于“也”的读法。第一段陈述语气,读出惋惜的情感;第二段读出反问语气,表达不满、愤懑之情;第三段关注“其”,读出反问语气和推测语气,表达对朝廷不识人才的委婉讽刺。
E、齐读课文。
4、初读感受:读完课文,你读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对朝廷不识人才的愤懑不满之情。
5、质疑题目
这种情感是怎么传达的呢?我们来看课题“马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说说马,谈谈马。
看了题目,大家有疑问吗?
预设:作者都说了关于马的哪些内容?作者借助马想要表达什么观点?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研读课文。
6、研读课文
A、文中讲到了怎样的马?请自由读课文,圈点勾画,并用“这是一匹————的马”来说说你的见解,先用原文,再用自己的话说。
预设:日行千里、不以千里称的千里马、没有被发现、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遭遇不公。
引导学生积累虽、骈、槽枥、才美、且、安等文言词语。
B、千里马的状况是什么造成的?
预设: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主要由食马者的无知与浅薄造成的。
C、对此,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为什么呢?
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在奴隶人手中被埋没了,根本不能发挥千里马的价值。
7、明确文体特征
A、我们把这种借助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的不满和愤懑之情,表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这样的文体就叫“说”,是议论文的一种。
B、我们把这种借助一种物表达作者情感、某种精神品质或者观点的表现手法称为“托物寓意”。
C、这种手法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见过吗?
《爱莲说》《陋室铭》
D、“说”的特征:内容上一事(物)一议,形式上托物寓意(言志)
8、课堂练笔
在你的生活中有这样值得你写出来的物吗?
学生畅所欲言
这些物能让你想到哪些人或哪种感受呢?试着写出二百字左右的片段,用“**说”为题。
小结:古往今来,凡有大成者,无不在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最终实现人生的理想。
9、作业
课外阅读《捕蛇者说》,进一步体会“说”的文体特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