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孝经·三才章第七》之五

《孝经·三才章第七》之五

作者: 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 来源:发表于2022-03-02 22:09 被阅读0次

    今天学习本章最后一句,这是引用《诗经》,“《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唐玄宗《御注》中说,“赫赫,明盛貌也。尹氏为太师,周之三公也。义取大臣助君行化,人皆瞻之也。”这句《诗经》是讲到师尹,这是周朝三公,所谓太师、太保、太傅,三公之首叫太师,尹是太师的姓,所以叫师尹。作为三公之一,这是很显赫的,所以大家都看着。三公,这是大臣,帮助君王推行教化,这是全国人民的榜样,所以“人皆瞻之也”。这个“民具尔瞻”,民就是人,具就是皆,就是大家都瞻之,尔是你,瞻是看,所有的老百姓都仰望、仰赖着你。就是你做得对,那天下兴盛,如果你做得不对,那效果就不理想。正因为大家看着你,学习你,所以你要做一个好样子。

    孔子引《诗经·小雅·节南山》的这一段话,是说明周朝有显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师,他仅是国家里三个主持政事的人之一,尚且能被民众仰慕到这样的程度,如果身为国家元首,以身作则,那天下的民众还能不爱戴和尊敬他吗?

    简单回顾一下本章,共分四个部分。

    一是“曾子曰”至“民之行也”为第一段,曾子惊叹孝道之大,孔子把孝道的本原讲给曾子听,是顺乎天地的经义,应乎民众的行为。

    二是自“天地之经”至“不严而治”为第二段,就是把孝道作为领导教化民众的准则,不但教化易于推行,就是对于政治,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孔子特别告诉曾子,效果可以达到“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三是自“先王见教之”至“而民知禁”为第三段,就是说明孝道有如此的妙用,故先王以身作则,率先倡导。

    四是引《诗》作证为第四段,就是证明作为政府一个大员,只要身体力行,都会被民众景慕瞻仰,何况一国的元首呢?

    也许有人要问,孔子这么有德行,推行仁政,并没有很显赫的样子啊,也没有出现“民具尔瞻”的景象。

    的确他在世时,并没有表现出“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状态,反而经常是如“丧家狗似”的无奈。但孔子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于道须臾不离,“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正是这份如天地般行道的恒常,用行动传递“三才”的内涵,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儒家的道德教化深植华夏基因,孔子也被人称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这一章,还传递了孔子师弟间教育的默契和美好。前面学习第一章,梦秋老师说曾子是一个殷重、敏捷、全力以赴的人。反思自己,学了前六章,还停留在文字层面的理解,完全没有达到曾子的高度,能发出对孝道如此的赞美,更不用说深入理解“三才章”的内涵,需要不断地切磋琢磨。

    最后用《易经》的名言,与大家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做人,就应该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永不停止。君子处事,就应该如敦厚庄实的大地一般坚忍不拔,用善德承载万物。

    思考题

    1.如何看待 孔子这么有德行,推行仁政,并没有很显赫的样子啊,也没有出现“民具尔瞻”的景象?

    孔子这么有德行,推行仁政,并没有很显赫的样子啊,也没有出现“民具尔瞻”的景象。

    的确他在世时,并没有表现出“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状态,反而经常是如“丧家狗似”的无奈。

    但孔子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于道须臾不离,“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正是这份如天地般行道的恒常,用行动传递“三才”的内涵,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儒家的道德教化深植华夏基因,孔子也被人称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2.这一章还传递了孔子师弟间教育的默契和美好,我们如何反观自己呢?

    曾子是一个殷重、敏捷、全力以赴的人。反思自己,学了前六章甚至更多内容,还停留在文字层面的理解,完全没有达到曾子的高度,能发出对孝道如此的赞美,更不用说深入理解“三才章”的内涵,需要不断地切磋琢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做人,就应该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永不停止。君子处事,就应该如敦厚庄实的大地一般坚忍不拔,用善德承载万物。作为自己,君子都称不上,更需要时时觉察反省自己,古圣贤先作为自己效仿的榜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孝经·三才章第七》之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we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