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麻吉星里评价的初适用

作者: 福州市屏西小学陈楠 | 来源:发表于2023-03-19 22:55 被阅读0次

          在麻吉星教师按键器中,[评价]功能被放在了按键5上,一个最最中心的位置。说起来也确实惭愧,22年的一整年自己只用过2次的评价。我也问自己,我为什么不用[评价]呢?马上地,心里便蹦着这类理由,“评价不就是打分吗”、“偏艺术类的展示活动才需要评价吧”、“评价标准也不太好定吧”……总归,自己对[评价]还是存有刻板印象。

          当然,我对[评价]的抗拒也源于第一次心血来潮的尝试。当时我播放了学生的讲题视频,设定满分值9分(其中视频制作3分、解题正确3分、讲解有条理3分)做评价。由于分值太大、项目不够精准、目标也不明确,我的初评价可以说是灾难。学生给出的结果五花八门,点评也切不住学科重点,只能泛泛而谈;我也无法做出后续决策,只得草草了事,评价就变得生硬且尴尬。

          现在我们一直在说要“教-学-评一体化”,要让评价活动镶嵌与教育教学和学习任务中,构建一种健康的动态育人范式。我便开始思考,数学课就不能有评价?评价能不能做到常态化?评价又能不能指向学科素养?

          为此我的评价便抓住一个点——分享,思考->交流->挑人->拍图后的上台分享。这一些列动作是我惯用的,而分享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这样的问题。被选中的分享者或者是“只懂写却不懂讲”,或者是“懂得讲却不敢讲”,又或者是“愿意讲却没条理”。作为台下的听众也是众生百态,有的易走神,有的纯看戏,有的就瞎起哄。所以我需要[评价]作为推手,不仅要让台上讲得清,也要让台下听得明。

          在制定分享评价时,我的原则是“评价标准要简单”、“分值要少而精”、“评判直观且容易”。具体做法是,将分享评价总分值定为5分(外在2分、内在3分),其中外在表现的部分包括“朝同学”1分和“听得清”1分,内在表现的部分包括“有条理”2分和“答案对”1分。为了让评价更能指向学科本质,我在“有条理”2分中做了细化。例如在运算律的学习中,我就把“有条理”细分为“哪简便”1分和“运算律”1分。这个项目也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修改的。

          具体来说,学生在“125×25×8×40”的分享中,有说到125×8=1000,25×40=1000,能凑整很简便,就能得到1分;有说清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又能得到1分。有了[评价],每名学生在分享时都能有所关注,甚至是变得小心翼翼;同时也让其它听众专心仔细。

          之后我便开始了疯狂的[评价]实践,23年3月份至今我已经尝试了36次评价(其中3班17次、四班19次),也逐渐开始适用。归于常态化之后,我一节课也只会有1~2次评价,但一定是在个人独立思考->同伴简单交流后进行的,评价后续我也一定会挑人做点评。欣喜的是,学生评价分值在不断聚拢,开始愈发统一。

          客观的说,在我的[评价]中指向学科的内在部分的占比还是偏低的(5分中的3分),后续的设想是将评价分值定位7分(外2内5),外在部分偏向鼓励,内在部分指向学科。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树立“学为中心”的课堂评价理念,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评价氛围,从而使得课堂评价成为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与发展的关键路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麻吉星里评价的初适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xu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