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人公是日本———这个与我们隔海相望的邻邦,这个与中国结下千年不解之怨的民族,追溯过往不堪的历史,心情很是沉重。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长达八年的全面侵华战争,夺去了上千万中国人的生命,古老的神州大地遭到了空前浩劫……多少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人仍然对这场战争耿耿于怀,它在炎黄子孙心灵上留下的创伤,至今无法抹去。
一谈起日本,老一辈大都是持仇恨情绪的。随着历史发展,我们对日本的态度逐渐缓和,但近年来类似钓鱼岛事件的不断发生,中日关系似乎再次紧张…
抛开政治因素,日本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民族,为何这么小的国家经济实力如此强大,发展如此迅猛,民族性格又如此残酷…
读完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似乎找到了些许答案:
任务 ——— 研究日本
二战行将结束之际,美国人对即将接管的日本,这个太平洋上嗜血凶猛的劲敌感到无措。他们对日本琢磨不透,所以更不知道该如何对待战败的日本。
日本会投降吗?盟军要不要打到日本本土去呢?假如日本投降了,该怎么对付日本呢?是直接把天皇推翻了,建立一个民主国家,还是重新建立军政府?
了解日本既已成为美国的当务之急,于是他们把研究日本的重任托付给了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由她来拨开重重迷雾,探究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以作为政策的参考。
鲁思说:最孤立的细小行为,彼此之间也有某些系统性的联系。她从未到过日本,却通过采访美国隔离营中的日本人、查阅资料文献等写出了这本震惊中外的巨作,堪称现代日本学的鼻祖。
菊与刀,如此不失文学色彩又揭露日本矛盾特征的表达——
菊,本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鲁思用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爱美而又黩武,尚礼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逊……
看完这本书更是有体会到——— 日本,作为长期汲取学习中国文化的民族,在诸多方面与我们是同承一脉的……
战争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叫嚷精神必将战胜物质,这种精神的信赖被原原本本地应用于战争的日常行动中,这从它们的传统口号中便可以看出:“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又如在食物不足凛冽寒冷的冬天,日本体育会还命令大家做御寒体操,以此来增强体力…这在美国人看来不可思议,但是在我们看来,日本人的想法与我们有一定相似之处,即精神可以超越物质。
日本对于等级制的信赖以及对天皇陛下的态度是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中国千年以来不断改朝换代,但日本的天皇却一直存在。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日本没有天皇就不是日本。
更让我们记忆深刻的是他们的极端思想,可谓是“变态”到极致——日本人排斥对困境者的救援,在紧急情况中,日本伤员干脆被杀掉或自杀。最极端的表现便是他们的不投降主义,他们认为宁愿进行集体自杀式投降也绝不应投降,即“生不受俘囚之辱,死不留罪祸之污名。”
但他们又是矛盾的,如果这条路行不通,日本战俘就会发生180度大转变,成为一个模仿战俘。即:选择一条路便全力以赴,如果失败,就很自然的选择另一条道路。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日本人的格言是“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他们对等级制的信赖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家庭中,以其“孝道”即辈分和性别造成的特权为例,这也与日本从我国输入了各种文化有关。
回顾日本德川时代的等级制度,鲁思详细叙述了武士和农、工、商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上至天皇,下至贱民,日本封建时期极为明确的等级制在近代日本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比较有意思的是,日本等级不仅能在同一等级内通婚,在可通过公认手段在不同等级间通婚,这和我国封建社会尊崇的门当户对相比具有较显著的区别……
“义理最难承受”
忠与孝是日本和我们共有的道德规范,义理与义务在日本人看来又具有不同的分属。就像他们受恩时所说的一样,是受之有愧的。关于义理,与日本人来说就像借债还账,如果逾期未报,就会像利息那样增长。
洗刷污名
日本人还值得一提的便是他们最极端的攻击行为———自杀。即著名的切腹仪式,日本人尊重自杀,于“对名分的义理”来说,自杀是有意义,最体面的行为。这无疑是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也是令人发指的……
这本书中讲述的关于日本的种种还有很多很多,我选其中几许谈谈想法。抛开历史偏见,经历了历史变迁的日本一步步走向世界前沿,他们提倡“从消沉中站起来”,逐渐有了今天如此强盛的局面。有许多地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如今社会时局逐渐安定,我国在困境中走向强盛,东方雄狮总有一天会站在世界之巅。
亲爱的朋友,这本好书,我分享给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