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个词叫“通勤”。通勤是个新词。至少在我小的时候,它还很不常用。我爸妈那时候只会说“上班去”。二十多年前,我爸上班走着去,我妈骑辆自行车,感觉都挺悠闲的。在今天的大城市里,城市漫步和骑行,这都得是在挤出来的假日里才能享受的活动了。我是在王老师的书里才看到“通勤”这个词比较严谨的定义,它指的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围绕一种特定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展开的日常交通行为。
从随口说出的“上班去”,到带有正式感和书面气的“通勤”,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心理层面的变化。紧跟在“通勤”后面的两个字就是“成本”。为什么我们会把通勤路上花费的时间看作成本呢?这是因为在通勤这项活动中,大多数人并不关心中间的过程,只关心起点和终点。换句话说,我们通勤的唯一目的就是从家到公司,再从公司回家。在这种“两点一线”的运动中,中间的“一线”只是我们为了完成在两点间的转换而不得不忍受的乏味的过程。通勤的道路成了纯粹的工具。在这种视角下,除非走神,否则我们不会关心路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我们关心的只有这条路是堵还是不堵。
可是出行的细节在哪里呢?都在道路上,在中间的过程里。王老师在书里说,像毕沙罗、莫奈这些印象派的画家,都热衷于描绘乡间的小路。因为小路很美,它的形状是农人走出来的,是一种自然形成的人文景观。在它两旁还有丰富的生命,有花有树,还有蜂蝶鸟兽。把这样的景象描摹到画布上,画家有很大的创作空间,他可以画泥土的质感,画草叶在微风里的摆动,画阳光在不同事物上反射的光泽。土层的厚薄、软硬、干湿反映在颜色的浓淡上,路旁生命的动静,甚至路面随着人迹罕至而逐渐隐没,又被行人重新踩踏出来,这些都是关于道路的细节。和只有通堵之别的公路比起来,细节让一条乡间小路变得立体和生动。
王老师说,在走路这件事情上,大人或许应该学学孩子。孩子走路常常不会沿着从起点到终点的笔直路径,他们是走走停停,来来回回,跌跌撞撞的,而在这样的行走中,他们常常流连忘返。他们的注意力像网一样撒开,路上的很多细枝末节都可能成为他们的收获。他们关心野花、石子、蜗牛和滑梯上小小的螺丝。这种自由自在的好奇心让诗人泰戈尔很羡慕,他写过一句诗说:“孩子,你多么快乐,整个早晨坐在尘土里,玩着一根折断的小树枝。”
晨课:王小伟-行走可以是通勤和健身的手段,但它也可以是目的,是生活本身。
![](https://img.haomeiwen.com/i3327857/6c4f17eba85be70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