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桥》教后感

《桥》教后感

作者: 风聆梅语 | 来源:发表于2023-10-20 00:16 被阅读0次

《桥》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思想感情的,领悟表达方法的。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简练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在党性面前,他一视同仁,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着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所以题目“桥”有着深刻的含义,也是教学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桥》篇幅虽短,但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山洪暴发,村民们慌不择路“逃”向木桥,与老支书如山般的“站”在桥前形成第一次冲突——老支书用自己的威信镇住了村民们的慌乱,为顺利逃生赢得了先机。第二次冲突,是老支书下令“过窄桥,党员排在后边”,从而引发其他党员认为“党员也是人”的抱怨,与老支书“一切为了群众”的党性原则产生冲突,老支书果决的一句话“可以退党”立即化解矛盾,为大家排队过桥维持了秩序。第三次冲突将情节推向高潮,写众人排队过桥时,老支书再次因党性原则,“揪”出了抢在队伍中的一个党员小伙子。第四次则是在木桥摇摇欲毁时,老支书与小伙子为推让对方过桥而再次冲突,但都不幸遇难。而老支书与小伙子的人物关系直至结尾老太太的祭奠才交代清楚,让人顿悟:最大的冲突并不是危险面前,自己如何抉择生与死,而是当亲人和群众的生命摆在面前时,党性的天平向谁倾斜。老支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群众,将党性和人性的光辉融合成一座永恒的“生命桥”。

语言形式

一是短句多,自然段也极为简短,多以一两句短句组成,形成急促、紧张的节奏,让人在朗读中无形中产生顿挫、紧迫之感。二是课文中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像一根线串联起整个故事。如,开头用五个自然段描写故事发生的环境,“像泼。像倒”“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这些环境描写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也为下文人物的牺牲埋下了伏笔。再如,“水渐渐蹿上来”“木桥开始发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等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暗示着人物的命运,也为人物忠于职守、舍已为人的光辉形象作了背景铺垫。三是小说的“留白”处很有意味,“党员”形象如暗线贯穿全文。如,“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这一“望”中包含信任和希望,联系上文的“拥戴”,即可联想出党支部书记平时在村民心中的为人与威望。再如,“竟没人再喊”,则可联想到村民们被老党员正义凛然的气势所感染折服。又如,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为什么要“喊”?则让读者对二者的关系产生多角度的猜测。结尾写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但人们却恍然大悟,小伙子不仅仅是党员,更是党支部书记的儿子,如此的胸怀和牺牲精神,正因为他们都是“党员”!这虽让人感到“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一、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搭建好阶梯

如对“他像一座山”这个比喻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都只能说这个比喻句写出了老汉的镇定,但理解到这个层面,显然还是不够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去质疑“清廋”与“像一座山”,在这种对比中,学生初步体会到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其次用填空补白法,使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明白危急关头的老汉带给人们的沉着冷静,正是其威信的'体现,所以老汉在人们的心中“像一座山”。

二、设置主问题  统领课堂

在这节课中,紧紧围绕“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主问题来展开,虽然中间也提出不少的小问题,但最终还是回归到这一主题,使得课堂的学习重点较为分明,条理较为清晰。

三、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在这一节课试讲的时候,我在朗诵指导方面较不足,听课的老师给予了我许多的建议,使我获益匪浅。其中我校的科组长纪老师提出,我们现在许多的朗诵指导是无效的,比如,用什么语气读,而事实上,“语气”对学生来说是个无法衡量东西。因此,更应该注重“轻重、缓急、高低”的指导,只要把握好了,“语气”自然也就出来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也应用了这个策略,指导效果较为明显。

在组织学习“山洪暴发”这一情节时,我围绕文中的村民遇到了一场怎样的天灾及村民在灾难前的表现,引导学生分析该情节的环境描写体现了灾难突如其来,形势危急;人物的动作描写则体现了人们的毫无防备及慌乱与害怕。就小说围绕木桥产生了哪几次冲突这一问题,厘清了小说的四次冲突。

在组织学习“组织撤离”这一情节时,我主要抓住老支书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让学生感受他临危不乱、镇定果断、坚持党性原则。围绕这一情节中的环境描写及不同环境下的两次“吼”,从“党员”和“父亲”两个角度,感受老支书的形象。在党性面前,他一视同仁,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在组织学习“祭奠亲人”这一情节时,我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小说最后才点名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的妙处。

最后,我让学生理解“桥”的象征意义,桥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感纽带,这是一座希望桥,一座生命桥,一座责任桥。

相关文章

  • 教后感

    《道德与法治》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

  • 教后感

    学习语文,听、说、读、写是基本功,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做的总不是很好。今天这节课就是这样,当我让学生...

  • 教后小感

    为师之道,需心宽意善,能仁且忍,知得知舍。 育人之事,非一己之力所能为之,且人性本恶,如若使其向善,其必由教化...

  • 《背影》教后感

    这篇文章,我觉得学生很快就能找出望父买橘是这篇文章主体背影,也能感受到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从而体现父亲对我的关爱,但...

  • 《燕子》教后感

    《燕子》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飞鸟在空中翱翔,虫儿在花间嬉戏。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

  • 徐教后感

    小孩有想法,肯定他的想法,再去让他好好学,注意趣味性,首先话题聊天,再是复习学过的知识,用新颖的方式,再是讲解新知...

  • 教后感 - 草稿

    星期一下午第一节,语文课,班级组合为纯理科,也就是物化生组合。我也能想象的到,孩子们的语文素质会很差,字㝍得也不会...

  • 《观潮》教后感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都是写景文章,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总感觉学生不能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学生想象不出潮来...

  • 教“狗子”python之教后感

    是的,你没有看错,本小仙女又来了,今天我不想写什么技术文章,不想写什么生活美好,大好河山,我今天只想讲讲我的男票—...

  • 《相见欢》教后感

    经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桥》教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fk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