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06:关照的第一对象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现如今的老师,唯书唯旧照本宣科,由着自己的性子随便发挥,教学只追求进度不考虑接受程度以至于学生难以静心思考内化,引导学生做事多是主观役使极少使之出于诚心诚意,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以至于学生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使用的方法违背教育的规律和原则,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程度与特点。如此一来,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反感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体会不到其中的旨趣。虽然勉强结束学业,所学也会很快忘得一干二净,教学的目的无法达成和显现,其原因就在于此!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育才能发挥相应的效用。
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教师有其精神独立的一面,学生最终也要成为精神独立的人。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学会观照,教师观照的第一对象便是学生。
一、最重要的是学生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边是教学内容——书本中的经典或间接经验,另一边是自己的脑力劳动——对于经典或书本间接经验的再加工,但最重要的,绝对该被摆在第一位的只能是学生。
教学内容固然重要,自己付诸脑力劳动对经典或书本间接经验的再加工也很重要,但其重要程度远不及教育对象,也就是学生本身的重要。
倘若没有这样的认知,在教学中必然会出现唯书唯旧照本宣科,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发挥,教学只追求进度不考虑接受程度等问题i,最终导致学生难以静心思考内化所学,以至于教师教学的全部努力都付诸东流。
二、最关键的是诚心
在自我教育没有启动以前,教育不成其为教育。
做事被动出于主观役使而非主动出于诚心诚意,这样的情境不利于独立精神的涵养,这样的活动也很难成其为教育。所以,于教育而言,最关键的是诚心。《中庸》中,将学习者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而然持中的“诚者”,相当于孔子所讲的“不学而能”者,他们天然能与天地自然合拍共振,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恰到好处、周到得体。另一类是像颜回那样的“诚之者”——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听到一句善言,见到一个善行便抓紧时间实践,像手里紧紧握着宝贝一般,唯恐失去。
客观来讲,经典或者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在颜回眼中都是该拳拳服膺的“善”。关键是倘若做老师的不懂得观照学生的“诚心”,不尊重学生的特点,不遵循教育规律,极有可能把本应该诚心诚意去做的事儿变成被动役使。
三、教人贵在尽其才
《三字经》中讲“三才者,天地人”,之所以将“人”与“天”与“地”并立,是因为“人”一旦达到“至诚”,非但可以“尽其性”——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还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达到帮助天地化育万物的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实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首先要让自己达到“至诚”——“尽其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天命之性。
教人贵在“尽其才”,“尽其才”首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天命之性以达到“至诚”。说到底就是不自欺,不欺人,更不欺世盗名。
孔子之所以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被奉为“大成至圣先师”,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开私学风气之先,达到“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的规模与气象。首先在于他辗转经历了周游列国后开始安于自己“天之木铎”的使命,以教化天下为根本追求。其次在于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能针对弟子的不同特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弟子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有观有照才是观照,观照是师者的基本素养,观照的第一对象一定是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