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五律、五绝和七律、七绝是谁规定发明的?
这个问题,问得有问题。
格律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曹植发明梵呗,到周颙提出四声,到沈约提出四声八病,形成诗歌永明体,徐陵、庾信领导徐庾体(宫体),这是一个音韵学自然发展并契合诗歌搭建的过程。这其中沈约是个关键,也就是说永明体是个关键——诗人们开始用四声来规范诗歌,然后才有武则天时期的平仄推出,宫廷诗人逐渐规范格律诗的各种体制。
这不是一人之功,也并非某一个朝代的诗人之功,并且绝大多数诗人只是像我们今天的文学爱好者一样,仅仅是跟随着潮流在前进——稍有主观意识能动性的人,都足以青史留名。如沈约,推动四声入诗;如陈子昂,提出建安风骨;如上官仪,整理诗句对仗;如沈佺期、杜审言、宋之问,从宫廷诗、应制诗方面规范格律;如王昌龄、李白,大力推动七绝文法规范;如杜甫,于格律大成,并开始钻研拗律体。
所以即便是查清历史记录,那也只是有记录可查的诗人,并非一定就是提出这一名词的人。像王绩的《野望》,公认是诗词史上的第一首五律,无论平仄格律、押韵、对仗都严合,但是他生活在隋末唐初,比格律形成早上好多年——这说明,是文艺创作自行选择了格律化,而那些有名的,对诗词理论做出总结、提成为规则的诗人,只是顺时代而作为罢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是一首完全合律的平起不入韵,押平水韵“五微”部的五律。
格律分析见专栏,这里不赘述)
就目前的诗歌史来看,格律诗中最早成型的应该就是五律。
诗歌在汉魏之时,仍然以上古四言《诗经》体为正,比如曹操还在吟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它格式没有发展,杂言体不说,其它言体不说,只说格律相关的五、七言。单纯七言应该最早是汉武帝君臣在柏梁台上联句成诗的游戏,我们称之为“柏梁体”,但是仅此而已。到东汉,张衡的七言诗初具规模,但还是典型的古风式样。真正的七言诗,应该是曹丕的《燕歌行》。但是七言和五言比起来,相对创作较少,在诗歌内容方面,更偏向叙事长诗,而并非有感而发的诗歌作品——所以,贯穿整个诗歌音律飞速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五言才是主流。
我们说李白不喜欢格律体,其实这也代表了当时一大部分诗人的观点。在长安已经开始流行宫廷近体诗的时候,李白就是偏远之地来的文人代表——有才气,却不时尚。贺知章与他交好,夸他为谪仙人,未必不是说他文字风格落后于时代诗风的揶揄。当是时,近体格律诗已经蔚然成风,李白古里古气的文字,其实在文坛并没有得到领导诗风进步的文人领袖认同,因此才有满腹意气的《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可见在干谒之时还是碰了一鼻子灰的。
可即便是这些不喜欢格律的诗人,五律也是中规中矩,做得相当好的。
李白就很明显,古风天下第一,七绝天下唯二(诗家天子、诗仙),五言绝句也相当不错,五律也是诗中翘楚,到了七律就和老杜相去远矣。为什么呢?这说明五律这种格式,虽然托身于格律,但是早于格律形成多年,并且成为格律研究、提成的对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