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这里是37读书会B类30701,专注成长,打造领域专家,21天精读一本书,欢迎您的收听。
你是否有过这样一种体验?
迎着风慢跑,坏心情随汗液排出了体外;
地铁上,读到一本好书,竟然坐过了许多站;
记得曾经呆在图书馆,1天看完4、5本书,直到天黑。
这是一种心流的体验。
今天,我将正式开始,和大家一起学习《心流》这本书。
这本书,在豆瓣评分8.3分,畅销全球28年,被翻译30多种语言,影响了全球千万心理学研究者和读者。
作者契克森米哈赖,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也“心流”理论提出者,被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誉之为“世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军人物”。
著作有《发现心流》《创造力》畅销书,这两本书,我会放到70本泛读里面与大家分享。
今天我们中重点学习一下,本书的“序言”,这本书的序言非常长,总共有六位作者为其写序,仅序言部分,就占了全书的15%,单从占有量上,我们也能感受得到,它的分量很重 事实也确实如此。
六篇序言,六种不同的视角,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到什么是心流?其实,这六篇序言更像是《心流》这本书的解读版。
郑也夫重点解读了本书的三个核心词:幸福、最优体验也叫心流,和精神熵。
关于幸福,文中提到了一个“好的生存状态”,怎么才能满足好的生存状态呢?就是,要兼括生理满足与精神满足系统中的秩序。
关于内心的秩序,作者提出了“精神熵”的概念。什么是精神熵?通俗的讲就是,我们的注意力时刻会被干扰,时刻会被破坏,我们的内心也因此会失去秩序,这种常态现象就是精神熵。而“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作者称它为“心流”。
说到这你可能就会明白,我们所说的心流,指的就是能够集中注意力,或者说能够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被外界干扰,把它高效地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去。
心流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就是人们全神贯注做一件事的时候,那种沉浸其中的忘我状态。
这里面有一个误区就是,当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也会产生这种“心流”状态,一玩和几个小时,甚至可以做到不吃不喝不睡觉。刷抖音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体验,完全沉浸其中,一转眼2个小时过去了。
这种状态,在作者看来,并不叫心流状态。这种沉静的状态,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当我们沉浸在游戏里,当我们沉浸在刷抖音里时,这个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其实并不属于自己,而是被严重的打扰,被严重的带走的,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秩序是失衡的,也就是处在“熵增”的状态。
真正的心流,是我们要能够主动的去驾驭自己的注意力,把它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去,比如提高生活品质,培养真爱,提升自己的成长,学一项具体的技能,或者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上等等。
在万维钢写的序言里,就一针见血地,给心流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所谓心流,就是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接触这个挑战时,你可能会进入一种状态,它的特征就是,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会忘记自己,忘记时间的流逝,你能体察到所有相关信息,不管工作多复杂,你都毫不费力,而且有强烈的愉悦感。
同时,他还指出,作者契克森米哈赖,在书中可能过分强调了,注意集中注意力的好处。并且给了最新的研究。
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对健康至关重要的状态。这个时候,大脑大部分时间会处在,所谓的“默认模式网络”模式。这种状态是发展思维和创新的必要条件。
当然,最新的研究,并不能够撼动,契克森米哈赖关于心流的最主要论断。因为他把心灵提到了更高的位置,在契克森米哈来看来,心流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最高级的生活方式。
它背后的逻辑是,你要通过锻炼控制自己的意识,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序言部分,六位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和分享自己经历的心流的体验。接下来,我们还要一起回到原书的具体章节里,跟着作者一起,体验一下什么是心流,怎么做到心流?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期待我们下次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