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609873/5a8c3b9a71222c0e.jpg)
早上路过水果摊,看见有卖金黄的杏子,我们那边管这种叫麦黄杏。就是麦子黄了的时候,杏子也就熟了。
突然间,耳朵边似乎传来了那神奇的算黄算割鸟的叫声。算黄算割鸟很神秘,我们那儿没有人看到过它长得什么模样。它只在农忙时节有叫声,它的声音很清脆、很急切,听上去像在喊着"算黄算割"。就是不断提醒着人们麦子逐渐黄了,要赶紧割了。
时间过得真快啊!感觉刚刚过好大年,眼下都到农忙收麦子的时节了。
我最早期的记忆就是发生在农忙时节,而记忆最深刻的农忙就是收麦子。那时候我们老家生产队还是大锅饭模式,粮食、棉花、食用油之类的,还是集体生产,统一分配。我依稀记得陪妈妈去村里大祠堂前的广场上排队领油,拎着家里那个满是油垢,早已看不清材质的油桶,一群妇女边纳着鞋底,边聊天,男人们负责分发叫号、装油过秤,孩子们在一旁热闹嬉戏。这种记忆虽久远,脑海里却清晰异常,因为在我记忆里只发生过一次。之后的都是分田到户的场景了。
分田到户让村民们一番喜悦的同时,每家每户也被分派了很多的义务工分。比如,按人头数为国家义务缴纳公粮,大人们修渠铺路等等。学生们也要为祖国四化建设添砖加瓦。学校会放两周农忙假期,期间学生们被要求参加义务劳动、贴标语、捡麦穗、站岗巡逻等等。大人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农忙麦收的劳动中,可见农忙在农民生活中是多么重要的时节。
我开始记忆的那年,正好是分田到户前的最后一年吧!我还是学龄前儿童,没有具体的劳动任务。我内心特别羡慕那些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的高年级学生。他们在村头村尾巷道里,都贴上了彩色的大标语,可惜我那时候还没入学,不认识字。想必也都是大人们口中时刻强调的争分夺秒、虎口夺食、防火防灾之类的警示信息吧。生产队统一征集许多大水缸,按点分布在巷子和麦场角落,里面盛满了水,防火用。县里乡里各级领导们还会随时来检查,所以,农忙时节,全村老少都是精神亢奋甚至高度紧张的状态。我看热闹一样哪里热闹就凑哪里,只盼自己快快长大。
生产队仍然是大机器统一收割麦子,然后统一滚碾,统一晒干,再统一分配。机器收割过的麦田里,多多少少会有遗漏的麦穗。青壮年劳力都去给生产队干大活了,老人们或许是挨饿怕了,小孩们就是爱凑热闹。这在农忙时期表现出来,就是很高的劳动热情。大家争先恐后地去田里捡麦穗,带回去补贴家里口粮。我就是其中凑热闹的小孩,跟着大家捡一筐麦穗,回家被大人表扬,觉得是一件最幸福的事!
随着我慢慢长大,尽管农村土地已经全面私有化了。但每到农忙麦收时节,大家仍会按宗亲家族或其他组合形式,合伙生产。我不喜欢做洗衣做饭类的家务活,从小就是不惧风吹日晒的野女子,喜欢跟大自然亲密接触。
八岁左右我就学会了割麦子。骑着刚刚学会的自行车,后座上夹上镰刀,耳边算黄算割鸟的不停欢叫,头顶烈日,风吹麦浪,一浪浪鼓舞着我去享受劳动的快乐!弯下腰还没有麦秆高,等我一头钻进麦田里,谁也找不到我的踪影了。我左手搂抱住一搓麦秆,右手挥舞着镰刀,发出"咔嚓咔嚓"的切割声音。望着身边一堆堆被我放倒的麦秆,身后越来越长的两行麦茬,心中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热傻了,累趴了,回到家里,一盆冰凉的井水淋到身上,被麦芒扎过的双臂,犹如针刺一样疼痛。再牛饮一大碗凉白开,五脏六腑都浸润着清爽,整个人很快就满血复活了。
一堆堆的带麦穗的麦秆,要用架子车一点点运到打麦场。村里有那么一两户人家分到了生产队的高脚车,我记得是叫胶轮车。套上骡子马,装上满满一车麦子,坐在顶上,甩着手里的长鞭,发出啪啪啪的响声,走过路过,威风凛凛!
这些麦秆和麦穗运到麦场后,被堆成圆形的麦垛。堆麦垛很有讲究,所有麦穗都要朝里面向着圆心,外围则像圆锥体一样,越到上面越尖细,最后只要在尖顶上盖上塑料布,即使老天下雨,也不至于淋湿了麦穗,让收成遭受损失。
农忙时节的午后,要么烈日炎炎,酷热干燥,要么暴风骤雨,冰雹成灾。大人们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天气预报,随时准备着应对策略。辛苦一年的收成不能折在了最后关头,所谓虎口夺食的虎就是指老天爷吧。
他们每天清晨去把麦垛扒开,摊在场上晾晒。下午时候就用牲口拖着石碾在上面一圈圈的碾压着,直到麦秆成汤。诺大的麦场像铺了一层金色地毯,太阳照射下,闪闪发光。我们成群的孩子按耐不住激动,在这金色地毯上尽情打滚。直到大人们赶走我们,他们便用铁叉挑走最上面的地毯,下面便露出了一层层黄橙橙的麦粒,大人们就知道了今年收成几何了。
农忙时节的傍晚,烈日晒过的一切都蔫头搭脑的,一时半刻没缓过劲来。大人们坐在村头,守着麦垛,等待着一丝凉风。这风,不能太强,不能太弱,要正正好能吹走裹挟在麦堆里的糠皮,而不会带走一粒麦子。有时候,一等就是一整夜……
农业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农民们与地相依、与天相搏,学会利用各种自然条件改善自己的生活,一点点推动着农业文明的进程。
净化好的麦粒再经过几轮晾晒,才能入库。我的印象里,经历过短暂的收获喜悦,很多人家再纳了公粮之后,留给自家的口粮就所剩无几了。农民的日子真是可怜、清苦……
农忙是一堂生动的教育大课,大人们借此鞭策着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将来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
现在,随着食材多样化、人口城市化、农业机械化,现在的农村,很少有那样的农忙景象了。一部联合收割机路过,全村的麦穗分分钟就加工成麦粒,收装入袋了。
那些曾经的农具、麦场、经验,随着老一辈农人的离去,也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连算黄算割鸟的叫声都不常听到了。
我是幸运的七零后,是见证农忙麦收历史的最后一代人。
吃好了麦黄杏,我告诉女儿大杏仁也可以吃,脆甜可口,清润嗓子。以后唱起歌来像算黄算割鸟一样清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