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当孩子还没成型时,
人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6岁时的英苏昨晚与英苏严肃讨论要不要读书,原因如下:
45分钟可以完成的作业,
她用了1小时40分钟。
关于着这个问题,
我想绝大部分家长应都遇到过,
包括我也不例外。
我一直认为个人综合素养大于一切。
若一个人没有自发的内驱力促成自己去做事或良好学习的习惯,即使因外界的压迫而去学习,也已拿到好成绩,但这样的个体人生迟早会出事儿。
这个出事儿,是这个人除了成绩之外,无法认知自己定位自己链接自己,在世间别无长物的出事:
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不知道自己是谁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
不知道自己人生幸福快乐的立足点是什么……
往往高考一过,各种放纵,各种失控,各种来自外界的诱惑,各种平庸将接踵而至。
繁花万朵那为何我会与英苏深聊她要不要继续读书?
因学习是她选的,
那她就应尽自己所能为选择的事情负责任。
明显的用1小时40分钟完成40分钟可以完成的事儿,没有尽己能力。
以此为契机,让孩子自己知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虽然认为学习很重要,重要到直接关系到人的一生的生命质量。
但我并不认为每个人会主动选择学习,并且会因学习而人生有所建树。
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从不游说英苏必须学习,从不强迫她去学习。
我只是做好我自己,并不遗余力的向她展示学习有多少的利好。
但会对英苏讲,学习方面她是自主的,可选择学习,可以选择不学习。
因我一直认为,学校应试教育下的成绩是一时的。但凡通过高考后,绝大部分知识都是作废的。比如,我在高中时代昏天暗地都刷物理题,而现在我几乎一题都不会。
再看那些阳光幸福快乐的孩子,能够取得学业成功,人生幸福感价值感富足的孩子,极少是靠父母逼迫出来的。
这些孩子基本都是自身素养优秀,被“天启”的早,意识到知识重要性后,自发学习的成果。
哪怕他们都知道,目前学习的知识多年后并没有直接作用,但目前的学习成绩可以作为工具,让他们更加接近他们想要的人生样子。
她所以,无论英苏作哪样选择,只要她尽了自己的力,我都会全力支持她,帮助她。
而往往,我这种做法往往极具诱惑力,所以英苏一直有着强烈的欲求:“选择学习”
所以,当英苏出现45分钟的题她花了一小时40分钟时,我需要做的是,深入与她沟通:
想不想读书?
若想读书,出现这样的情况:
问题出在哪里?
什么原因导致的?
有没有有效办法解决?
帮助她梳理之后,再次重新启航
这也是我一直贯穿的养育法则之一:
尊重孩子,她是她自己的主人。
因为素养以及自发的学习能力
才是真正伴随孩子一辈子的核心实力。
守护者作为母亲,我最大的责任与义务是陪伴她辅助她成为她自己,成就她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