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家吃着粽子,品着茶,哼着小曲,或来个葛优躺,非常惬意。翻看了几本书,读得忘了神,看着窗外慵懒的阳光,忽然想起小时候的事来。
那时见着母亲在包粽子,她用一堆粽叶,把洗得干净的白白糯米一小坨一小坨放入卷起的粽叶里,然后又摁上两颗红枣,用粗白线缠绕几圈,于是一个三角粽子诞生了。我很有兴致托着双腮看着,忽然问道:这粽子是干什么用的?
母亲抬眼望了望我说:吃的呀。
为什么端午节包呢?平时不吃,非得在这一天吃?
母亲笑笑说:说来话长,老一辈人说是纪念屈原,那是个大学问的人,后来投江了。老百姓为了不让鱼吃他,就在他投江这天包糯米粽子,投到江里喂鱼,你想,鱼吃饱了,还会吃他吗?
我翻了翻眼,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肚皮,想想也对,我吃饱了,不是啥东西也不想吃了吗?
不过我想,这鱼真爽啊,平日东游西荡辛苦找吃的,无端在这天从天而降这么多粽子,该是多么幸福的时刻。
但粽子蒸熟了后,母亲端上来大家围在桌边吃,我又问道:不是让鱼吃吗?咱们怎么吃了起来?那鱼该不高兴了,是不是喂它们一些?
大家都把惊异的眼光投向我。母亲不高兴了,瞪眼道:老毛病又犯了,早就告诫过节时少说多吃,怎么就是不改?
我咬下一口粽子,不再言语。
那个画面多年来,一直存放在心海里,一到过端午节就会清晰浮现在眼前。静思默想了一会儿,便起身走向书柜,拿出屈原的文章读了一会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读来读去,仅就这一句明了其意,其它的得借助翻译才搞得懂。
又吃了一个粽子,喝口茶,我就浮想联翩了。那些鱼们吃了上千年的粽子,不知道能不能读懂屈原,是否感受到他的伟大的爱国情怀?
那么我们呢?是既吃粽子又吃鱼,却一代代在淡漠屈原的锦绣文章。除了少数的专家学者,鲜有大众化研读其文的。
一代文豪停留在大众记忆里的,仅仅是吃粽子,鱼吃,人吃,不能不说是一种嘲讽。这很像时下的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一样,为了提高其知名度,往往拉来一帮名人为其站台。
有些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也强拉硬拽过来,着实委屈了这些名人骚客。更为搞笑的是,记得有两地为了诸葛亮的老家打起了笔墨官司,互喷口水,互黑,闹得沸沸扬扬。结果互不相让,竟各自扯起招牌,构筑起诸葛亮的故乡来。想那诸葛亮也是无奈地摇头晃脑,几千年过去,不知他乡是故乡了。
我也摇了摇头,自嘲地笑了。大概我们自古以来以吃为天,总是巧立各种名目吃吃吃了。不是么?端午节说是为了不让鱼吃屈原,才包了粽子投江,鱼吃饱了就会与屈原相安无事。可从未见过哪家将煮熟的粽子喂鱼的,倒是人们津津有味吃得火热。傍名人,吃大腕,估计就是从这里获得的灵感。
算了,也别多想了,吃就吃吧,大家都这样吃,我又何必自作多情,悲天悯怀,搞得像个屈原似的,披头散发,行吟江畔?端的是“世人皆醉我也醉,人人都浊我也浊”,须知,不这样吃,这一天很可能饿肚子。何况,吃这一天的粽子,至少不仅甜香软糯,还可吃出一点文化的味道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