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3月份我写下这篇读后感:
今日又寻得一本书,从字里行间就能得出作者定是一个长相秀气的江南才女。暂且不知她在什么年龄写下这本书,但她的性子就如笔下的石阶青苔、黛瓦楼阁,有着不问尘世的古朴味道。如她一般每日过着抚琴听音、修缮庭院、喝茶诵经的日子,这是我们大多数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生活。不禁会想如今还有那么多人在功成名就后,放下名利归于尘与土吗?
倒是我这个正值大好年华的人,没有经历任何大起大落,对社会还未做出一丁点儿贡献,每日所做之事竟已经在趋向于她。今日读到她的文章,有诸多共鸣。我也时常感怀天地万物,把人生当作一场修行,却始终参悟不到怎样才算真正过好这一生。
不出意外,我还有很长的人生路要走,现在想这些是不是太早了点?虽然没有任何条例规定着人一定要经历各种劫难才能逍遥于世外,但是人生却呈现出不同的阶段,而在相应的阶段里我们很自然地去配合去应对。倘若在该奋斗的年龄却归隐深山庭院,这样的人生会是完整的吗?我想即便从小在寺院修行的人也是在他的天地里,经历着种种我们没能领会的磨难吧。这样想,就会认同每个人不管过着怎样的人生,都是一段自我修行,就和平凡的一天也有早晚的变化一个道理。
那我们就不必标新立异,不用极力挣脱,友好地在当下的处境里完成历劫,一切自有因果,我们怎么应对就决定了我们会过怎样的一生,重要的是即便有不如意但是它们铸就了我们的不同,所以不至于想把一切推翻重新开始。
而人之所以不安现状,是由众多欲望造成的。我常常在事与愿违的情况下,把一切都归罪于我的家庭,因为很多事情对我来说都难如登天。但家庭真的错了吗?不还是有那么多励志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出身虽有极大不公平的成分,但是很多人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了人生,而且他们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仅凭着机遇、努力、学识、智慧等大家都懂的名词就做到了。可等我们来做的时候总摸不着边际,不如谁告诉我们该做什么,每一步该怎么做来得直接,可惜那种指导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得到的。
我认为凡是成年之后,我们都该为自己的状态负责,我们才是决定因素。在自然界,鸟妈妈只会教会幼鸟如何飞翔和觅食,然后它们就得自己去面对外面的世界。我们的家庭能做到这些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我们始终还是要学会独立。一个独立的人最基本的是养活自己,然后再做到养活更多的人,是一件很帅气的事。
我们都跟自己立下一个承诺,待看遍世间纷繁、成家立业或功成名就之后,再选择自己最向往的生活来犒劳一路以来努力的自己。那时候,我一定是每天一盏清茶,翻弄书页,养些花花草草吧,这就是我最向往的生活!
【写在最后】:
简书一别就是半年,其间也鲜有到访。只是借看书的机会,把一些感悟记在了备忘录,或尚待完善,或不成篇幅。在简书也留下了几十篇文章,有两年了吧,再回头看自己的文字真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我还是当时的我吗?好像不全是。
文字难以复制,但对写作的感情和感觉还在。不得不承认,我依然是一个“矫情”的人。今天还给朋友说我喜欢自己的文字,能看出写作的态度和真实的情感,真是自恋过头了。但最期待的还是得到更多书友、笔友的评价,也希望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简书,我又回来啦!这里太适合写上千字的文章了,能够写尽我的所思所想,超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