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月光曲》这一课第九自然段时,有一个教学片段自我感觉处理得不错,特意记下来。
师:同学们,请你仔细读一读这一段。根据这段文字描述,对《月光曲》这首曲子的旋律做猜想。
(静静的不打扰,给学生一会儿阅读思考的时间。)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猜想?
生1:从“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我猜想乐曲的开头是轻柔、舒缓的。
生2:从“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我猜想接下来乐曲的速度会逐渐加快,强度会逐渐增强。
生3:从“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我猜想这时乐曲的旋律比较激昂。
……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有道理。那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音乐旋律的变化表现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展示?
(请几位同学展示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师:感谢刚才几位同学的展示,他们的朗读似乎是用声音把《月光曲》为我们演奏了一遍。接下来我们61位同学来一起合奏好吗?
(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一起读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能谈谈吗?
(请了三位同学发言,其中一位同学的发言比较独特)
生:“我觉得《月光曲》应当是静谧安宁的,但大家一起读声音太大了,好像一直有狂风巨浪。”
好多同学点头同意。
师:那同学们想想办法,我们怎样才能把这种乐曲旋律的变化表现出来呢?
生:我觉得我们可以像合唱的时候那样。先让少部分人来读,然后渐渐的人数越来越多,就好像乐曲的旋律越来越强。
师:好,你的建议很有创意,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于是我进行了分组,第一句只有一个组读,第二句加进一个组,最后一句全班齐读。
同学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这种朗读形式,一个个非常用心,有些感情丰富的女孩,甚至配上了表情和动作。朗读效果好极了,读完孩子们情不自禁的为自己鼓起掌来。
接下来我播放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让孩子们对照自己的猜想来欣赏,听音乐的过程中,孩子们格外安静。听到某个片段,总有孩子会轻声的说出来。“月亮越升越高了!”“起风了!”“巨浪!”……
两周来,今天这堂课,孩子们纪律最好,发言最积极。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一篇老课文,孩子们在旧版本的教材中已经学过了,内容非常熟悉,理解起来没有难度。而用新的方法来教学,又使他们感觉比较新奇。这种设计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调动了多种感官的参与。
经验总结:课堂教学也需要多花点心思,多来点创意,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让让孩子们爱学、乐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