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像普通节一样又悄然的过去了,又像许多节一样偶尔还能带着点感动,还有几份真情。
父亲节一大早便收到孩子们的祝福,还有红包福礼,确实有些欣喜。欣喜里透着的是父亲的责任,久违的泪水夺眶而出。
对于父亲节,似乎有人反对,说这是洋节,不崇洋。可对于这样能够有机会向父亲表白的日子,所说的土节里又没有。有的时候,没有必要过分追求或者分得太清是土是洋,只要有用的,借用也没有什么不可。更何况,延续多少年的父亲,也没有一个正儿八径的节,从来都不愿意表露,有这么一个节不正好让父亲也抖抖。
从前的字里,描写父亲的东西很多,比如父爱如山呀,父亲是天是地是大海,父亲是山是树等等,把父亲的形象描得高大挺拔,能纳百川。在孩子眼里,父亲就是无所不能的人。父亲的形象就一直陪伴着孩子成长,直到有一天,树倒了,山也崩了,好像整个的世界就要倒塌了。没有了依靠,没有了遮挡,从此自己就成了父亲,成了父亲一样的形象。
从有父亲到成为父亲,这是一个过程。这是人必须经历的过程,除非特别想成为另类,除非确实不能。是责任和担当的过程,也是历练和成熟的过程,还是有为和作为的过程。
虽然父亲都是同一个叫法,但对于这个名称的理解,却有着更深的东西。
父亲与严字联系紧密,严父慈母不都是这么认识的吗?父亲大都声音较大,容易动怒,喜欢动手,稍不留意,不是被教训,就是被狠狠的骂或是挨顿打。特别在农村,在更早时候的农村,生活艰苦,孩子又多,挨骂挨打基本上都是家常便饭,而且挨得最多的就是父亲的打。父亲一般不爱讲太多道理,说了一次二次不听,肯听就要打人,当然男孩挨打就更多。在父亲们看来,关乎人生重要的道理,如果从小不能养成,不能教育好,就等于养虎为患。打并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打让孩子们记住教训。对于孩子们来说,只知道挨打的痛,并没有多少会记住父亲的一片苦心。说句不好听的,有些因为父子一直不能谈在一起,等到父亲老了,子女可能还会记恨父亲的严管。
生活困难的日子,父亲就是一头从不会觉得累的牛,甚至比牛还要牛的那种。一群孩子,一个不能拉下,父亲就要拼命的干活,把孩子们拉扯大。晒黑的后背像是起了油,雨水淋下直接就能滑落到地上。父亲的肩膀似乎就是能承载万物的地方,无论多重,放上去都压不弯,走起路来还那么有力。当父亲停下手中的活,有空坐在这个肩头的时候,感觉自己才是世界上最骄傲的人。因为太苦,因为太累,所以父亲就盼望子女们一定不能再这么苦下去,再这么累下去。因而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就特别的希望子女们不要犯傻,对于执迷不悟的子女,下手自然就不会轻。
干得最多,吃得最少最差,这就是父亲。无论何时,父亲总想把最好的给子女们,看着子女们快乐,父亲内心才觉得满足。
很多时候,父亲是容易被忘却的人。男人一般不容易表露什么,也不愿意把不好的东西轻易说出来,更不愿意叫苦叫累,只要能勉强的过得下去。好口酒,好根烟,好把牌,好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好的东西时间长了,可能就成了嗜好,自然就成了酒鬼、烟鬼、赌鬼之类的叫法,难免就成了让人不喜欢的人。
父亲年壮力盛的时候,人人都爱,是顶梁柱,只要是好的称呼都不为过。当父亲年老体衰的时候,步履维艰,不修边幅,还一身老人味,那就可能成为包袱,乡下人叫老子壳里,意即很糟糕的老人,真的没人愿意留在身边。
其实很多人记住母亲会多于父亲,特别是年老的时候。母亲一直都亲人,父亲老了脾气更大,谁也不愿意听他的骂名,所以也就不讨子女的欢心。
父亲老了有些经济来源的,还能自己料理自己,加上手头上还拿得出来,再老也吃香。要是没有收入,自己还能料理自己,能够做些事的,不管怎么样,还是不能缺少,年轻人内心不乐意,可苦于自己又不愿意干或是转不出身的,也只好假装接受。要是全靠子女接济的,身体不好或是有烟酒爱好的,又干不了多少活的,除非子女条件特别的好,一般的都不愿意带在身边,宁可适当的给些生活接济。
父亲是男人,坚强得如牛般的存在。很多时候,不轻易伸手,甚至根本就不伸手,更不会轻易打扰子女,子女忙起来,根本就顾不上父亲,父亲就只能成为一个名字,逢年过节偶尔问问的人。
父亲在人生的好时光都在为家奔波,剩余的时光,只能守着那份微弱的存在。很多快乐的时候,不要缺席父亲的分享。这一生,父亲的付出已足够多。虽然言语不多,有些粗糙,但刚中有柔;要求不高,只是不愿惊扰;忍得了寂寞,也需要陪伴。
父亲,无论忽视与否,还是那个父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