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问题“对于美国互联网企业来说,中国互联网企业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
作为在中国和美国互联网公司都工作过的我来说,这个问题激起我非常强烈的回答欲望。简单地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在国内上完本科后,在苏宁易购工作了一年左右,然后去了美国读研究生,毕业后则在IBM Armonk工作,到现在也有两年多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稍微拓展成两个问题【美国互联网企业可以从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学到什么】和【中国互联网企业可以从中美国互联网企业学到什么】,同时我也知道这两个问题非常宏观和宽泛,很难给出一个具体而实际的回答,所以我从实际的工作体验和感受,结合我对中国和美国的具体实例来聊一聊。
首先,回答Adam【美国互联网企业可以从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学到什么】的问题,我觉得有以下这几点。
第一、需要更快的节奏。众所周知,中国互联网企业工作时间是996,美国互联网企业更强调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具体来说996是指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周一到周六工作即使有公司是双休,但工作日也会加班。而在美国互联网企业,周末肯定是双休的,工作日也是九、十点零零散散地到办公室,下午四点陆陆续续就下班回家,加上午餐和下午喝杯咖啡的时间,实际一天工作时间并没有多少。
我们都知道工作时间不等于工作量,但工作节奏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我是从事网站开发的,如果我们公司需要上线一个全新的功能,工作流程是这样的:1利益相关开会提议需求→2.把需求在用户在进行调研,查漏补缺→3.利益相关开会确定需求→4.开始开发。这样看起来其实步骤也不多,在开发之前也不过三个步骤,但每个步骤都需要一个星期,一来一回就一个月过去了。
但我想说的是这些步骤是有必要的,把正确的需求在开发前确定下来可以避免在开发过程中反复修改需求。但是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就比较厉害了,从一个想法到开发最多也不过两个星期。
第二、市场竞争不够激烈。有人说,中国的互联网有非常强的山寨能力。也就是说同样的商业模式,会有成百上千的企业互相模仿互相竞争。而美国互联网企业在互相竞争中就显得有些“羞涩友好”。比如打车行业,美国只有Uber 和 Lyft。中国虽然目前滴滴出行是巨无霸,但仍然有美团打车和其他小型打车平台蚕食滴滴出行的打车业务,也为滴滴出行不断敲响警钟;而iPhone 也是另一个例子,iPhone 在美国占据了大部分手机市场, 剩下的部分则由众多 Android 厂商瓜分,并对 iPhone 形成不了威胁,同样的事情之前也在中国发生过,直到出现了华为、小米等其他厂商,iPhone 在中国的占有率开始下降。
第三、做好本地化工作。美国互联网企业来中国很少有成功的,除了政策中的因素外,很大的原因是自身的本地化工作没做好。从十几年前 eBay 输给阿里巴巴,到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吐槽亚马逊中国的网页体验非常差,领英针对中国本地化产品「赤兔」也最终夭折。缺乏对本地消费者的了解,和文化上的差异,将美国的产品直接照搬照抄到中国来运营,最终也是行不通的。
而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出海业务上则借鉴了很多当地的经验,特别是硬件公司。华为、小米等其他手机在开拓印度和东南亚业务中,攻城拔寨,输出了非常多中国制造的手机。
其次,我觉得「中国互联网企业可以从美国互联网企业中学到什么」的东西更多是很宝贵也是值得学习。
第一、国际化战略和视野。我们知道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但中国与世界来比,也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但中国与世界来比,也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绝对不是因为它们可以垄断整个美国市场,而是因为它们的服务对象是全世界。中国互联网企业只有做好中国市场,同时奉行「走出去」战略,才能把吃到更大的蛋糕,把自己做到更大更强。在我看来,目前国际化互联网产品做地最好的是「抖音」,海外产品名称叫「TikTok」。TikTok 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洋名字,同时强调本地化运营,在海外拥有大批活跃用户,长期霸占美国 App Store 排行榜的前十。
除了了解当地文化和风俗,另外重要一点的是了解当地国家的法律。不同国家针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法律规定,长期在中国运营的互联网公司可能了解中国的国情,但对于其他国家的国情并不是很清楚。避免因为不了解、不知道而产生法律上的犯错,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尊重。在美国和欧洲有非常严厉的隐私保护法律来限制互联网公司获取用户信息,和对已获得用户信息的处理、保存、使用。而中国在这方便法律显得并没有跟上脚步,这就需要中国互联网企业以更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一方面是对用户的保护和尊重,另一方面也是企业自身文化的展示。经营一家企业的目的并不是仅仅赚钱而已,更需要塑造一种企业文化来告诉用户,这家企业是尊重用户的。比如说今天刚刚注册完一个网站,第二天骚扰短信和电话就来了,用户心里恼不恼火。
第三、避免过多的返工和无用功。美国大部分公司都不会加班,但工作量还是可以完成,这样的前提是充分的准备而避免了不断地返工。老祖宗说过「磨刀不误砍柴工」,中国互联网企业光顾着砍柴了,没想着磨刀,实际上花费的时间更多。拿网页开发来说,在美国公司有一整套开发流程和配套服务来保证最后产品上线后是完好的。产品上线前已经经历过很多关的测试,加入很多自动化的流程在开发过程中。虽然这些工具在前期搭建中占用了很多时间,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一套工具可以给不同 team 的不同 Project 来用,把刀磨快了,砍柴自然节省时间,大家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
第四、尊重「年长」的员工。中国互联网企业有个潜规则,35 岁的程序员是道坎,35 岁一过如果还是从事编程工作,那他/她的职业生涯也就差不多到此为止,并会被新的血液所取代。但我在美国工作的经验告诉,年龄反而是一道宝贵的财富,我看到很多四五十岁的「老程序员」仍然从事项目的开发工作,work life balance 让年轻人失去了拼命加班的机会,反而这些「老程序员」可以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提供非常全面的经验指导,避免我们这些后辈走弯路。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从事管理职务,管理人和管理项目也不是所有人都擅长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需要尊重每个人的多样性,让年龄和经验成为公司的宝贵财富。
第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在美国互联网企业中,我们会看很有多服务、产品会教育版(For Education)或学生版(For Students),而且也参与到大大小小的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而中国互联网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有些不足,更多的时候还在埋头想赚钱的事情,而忘了企业本身也兼具着社会责任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