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为人》的作者徐晓,封面内页写着当代作家,出版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光明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任财新传媒首席文化编辑。
作为一个完全不合格的读者,我承认我不认识她。但是我知道这本书里提到的北岛,史铁生,为她写序的刘瑜也有所耳闻。这么说来,与这些名人同处一个时代的徐晓也应当是个有故事的人。
但没想到她的故事有点伤感。
第一个和第二个故事《永远的五月》《爱一个人能有多久》讲述的是徐晓和她早逝的丈夫周郿英的故事。
老周年幼时曾查出患有绝症,婚前就知晓实情的她还是毅然与之交往、相爱。婚后不久老周便开始一病不起,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以及累累债务全部压在徐晓一个人的肩上。
她是怎么撑过来的?
这就涉及到本书提到的他们的共同好友。
徐晓的精神支柱赵一凡,那个能拖着一条废腿,靠一双拐杖走遍北京的奇人。文革时期他便早有谋算,将大量书籍收集起来并且手抄备份。那段黑暗的时期也是从他手里流出地下文学作品以供文学青年们阅读。
史铁生,和徐晓在耳熟能详的地坛公园认识的作家,从这里可以一窥这位作家的生平。
北岛,这位我只闻其名不曾拜读过作品的诗人,朦胧派代表诗人。
还有我更加不熟悉的李南、刘迪、刘羽、芒克、万之等等人物。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失个性与才华,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但他们因文学聚在一起,因为那份颇具影响力的诗刊《今天》走到一起。
在老周病情不显时,这些文学青年常以徐晓两人的家为“办公室”,谈天谈地谈文学。老周病倒之后,他们和徐晓则轮班制照顾病人,徐晓就是这么撑过许多年的。
看过这本书常常使我产生强烈的割裂感,似乎那个年代的人与我们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时代的不同,真的会让差异显得如此巨大吗?
处于文革时期的文青所面临的显然不止于此。他们的友谊也经历着猜疑与背叛。
书中第三个故事是一段有关监狱的往事。起于不知谁人告密,牵连一个又一个无辜的人。亲人间的问候也止于小心的眼神示意,便使这群年轻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难能可贵。
合上整本书,这意味着我竟然读完了徐晓坎坷的前半生。200多页真实的经历,混合着她的心酸和洒脱,她对文学的赤诚和对友人的感激与追忆。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看的非虚构文学,希望看过我这篇不算读后感的读后感的读者,不要因为我无甚墨水的笔触而生出反感之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