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围绕那本《理想的工作》,昨夜,我在朋友圈中po了一张图,立马引发两代人截然不同的声音。
平庸是因为我们经常被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左右,而不是被我们内心涌动的思想和感觉(就存在于表面之下)所指引。我们隐隐约约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我们并不相信自己内心的本能。事实上,我们遵循的是一种唯唯诺诺的封建思想:好点子永远是别人的专利,与我无关。
这段话一发,立刻引发了我同龄人的秒回,因为戳中她了。那个回复“当心陷入唯心论的泥潭”的,是我的校友、长辈和领导,一名又红又正、唯物主义至上的70后。我当时就可以写1000字回怼“唯心论泥潭”,但仔细想想,这里面折射的是时代的变迁、是代际之间价值观的变迁。
三四十年前,改革开放迈开步伐,百废待新,我们的父辈可能刚刚挤过温饱线,一个劲儿的奔小康呢!那时候无论农村青年还是天之骄子,都流行“社会主义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工作的选择是看国家的需求,是找到自己赖以谋生的岗位,兢兢业业干一辈子。
这种服从大局的工作就是被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左右吗?我看更可能是现实的需要,确实是唯物的。前段时间刷了一部温情的韩剧,《请回答1988》,少女德善在高三填志愿时发现自己并不清楚未来想做什么,她慌乱了,跟伙伴们相比,好像只有自己没有理想。她的爸爸是干了一辈子的银行审计部小职员,安慰她:“大多数人在你这个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的理想,以后慢慢就知道了。爸爸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做银行职员的,做着做着,就一直做下去了。”他们依旧住在半地下室,一家五口人靠爸爸的工资和邻居的接济度日。
那服从大局的工作就不是被我们内心涌动的思想和感觉所指引吗?我看未必是。德善爸爸在打花牌、抓老千时表现力惊人,没有什么贪污的小动作能逃得过干了一辈子的银行审计部职员的眼睛。工作赋予我们的职业素养,也许恰恰是激发了内心的涌动。
什么时候开始,年轻人们选择工作会有陷入“唯心论泥潭”的危机呢?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这代人的成长不愁吃穿,更多的关注了心理层面,选择工作时没有那么多现实、唯物的需求,而多了回应内心涌动的需求。
美国作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写了《心流》一书,第一次了解是在樊登读书会,心流是对某一事物专注时的心理状态,年轻人们讨论着:如何在复杂世界里保持简单,如何持续获取心流,如何构建人生意义?
找到并选择能持续获取心流的工作,是有危机的吗?时代变迁,在拥抱人工智能的下一阶段,这不光不是危机,而应该是年轻人的必由之路。只有当我们找到内在的驱动力,才能迸发出蓬勃的生机,彰显出超常的智力,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出人头地。没有热爱而进行的工作,会显得苍白无力,更可能是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
对于如何更换职业,书里也给出非常明确的建议:进化,而非革命。每天为心流变化一点点,量变引起的质变,才更值得去探索。
另外,黄仁宇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中国人流品观念依旧很深,行业与行业之间,显分清浊高下。这是老先生所批判的,但还是阻碍着年轻人奔向理想工作。一位博士毕业正在高校任职的同学看过我的po图小窗我:“我有一个小目标,就是开个美容院,但我老公说我low。”我告诉她另一个同事的故事,她离开了看似光鲜的体制,开了一家服装店,当时我就觉得她好勇敢,而她也坦然,终于可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了。那个喜爱穿搭的女生,把这份美好传达给更多人,谁说不是社会资源分配的最大化呢?
我们依旧是社会主义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