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困惑、需要等,能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的方式,编写成剧本,通过编(反思)、演(体验)、分享(澄清提升)这一过程,学生亲身音响 体验内心的心理变化,感悟其中的道理,获得自我心灵的成长。心理剧的基本流程是:暖身阶段,演出 阶段,分享阶段、审视阶段。暖身阶段旨在促进成员间的互动,增加团队间的彼此信任感。演出 阶段也是行动治疗阶段,主角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述或再现自己的经历,展现自己在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分享阶段是主角与配角分别分享自己在演出时的体验感受,在分享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不分析主角,不提供建议,不问主角问题,不评价主角的行为和选择。审视阶段是反思阶段,包括技巧是不是合适等。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感受比较深的一点是:不评价。做为一名教师,太容易让自己陷入一种自以为是的状态,对学生说教,对孩子的行为评价与指正,但依靠心理学的观点:自己是自己问题的专家,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在前一课的绘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中,也指出过这一点,不要给予学生评价和指导,我们只能引导,而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校园心理剧的筹备,需要经历准备、正式演出环节。准备包括确定主题,主题的选择要想是不是心理问题,是不是共性问题,会不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接着是创作剧本,理解主题思想,选择组织事件。接着组建演出团队,团队组建后,要告知成员这是心理剧是什么,主角和辅助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最后是反复训练,每一次的看下啊,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流程。
心理剧中教师的作用是创作剧本,指导演出,把握分享的方向。要努力创设真诚、安全、积极的氛围,不点拨,注重真情的流露。我想,不仅是心理剧的创作如此,与学生相处,教育教学也应是如此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