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说:七声令人失聪,五色令人去明,七情令人生执,五味令人生贪,名利令人生妄。人生活在繁华喧嚣的世界中,很难摆脱尘世的欲望,若求之不得,又放不下就会产生诸多烦恼和痛苦,内心躁动不得安宁。心不安则身不安,则行不顺,则事难成。曾国藩曾说,成大事者须有静气。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所以,要想心安,事成,必先静下心来。可是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每天忙忙碌碌地奔波在生活的路上,习惯了没有片刻平静,也不敢有片刻宁静,就怕静下来会变得懒散,会浪费时间;此外,一个人总处身于喧闹的环境,也根本静不下来心来,我们的内心会被财色酒气等所迷惑,被各种绩效、责任等压迫,产生各种贪念、焦虑、压力等;很难静下心来。
我们可以学习明代王阳明的入静之法,一是“息思虑”,即停止闲思杂虑,彻底放空内心,人尽可能地放下一些思虑,即是短暂的,也能让自己平心静气,让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这也是在静下心来养精蓄锐,修身养性。二是“省察克治”,意思就是以心为镜,时刻反观自查。人生在世哪有人没有私欲的,只是我们要让私欲少一些,孔子也说的君子正身之法“自查不感而内自省也”,就是自查自检,人心不静的主要原因,是人的心不净,先去掉一些不好的念头,让心纯净如水,才能心静如水。这就要通过一些方法,比如独自静坐,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帮助自己“省察克治”。三是要“谨独,以严心之律”,谨就是谨慎。《易经》中也讲“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小心谨慎不容易出错,如果不警惕,就容易招来祸端。
人的心不静,害处多,人的心静下来,则好处多,当人心静下来时,人的心情也好起来了,思维变得敏捷,生出智慧,静才能看到自己的本心,才可悟出“圣人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