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这么一条消息让深圳人的朋友圈“炸”了:深圳市各级各类学校期末考试取消!通知要求除高考、中考、学业水平考试(初、高中)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不组织期末考试。已经开展期末考试的学校,不得公布考试成绩,不得进行排名。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8941/a7c4b831fff2efdf.jpeg)
虽然觉得消息来得太突然了,但是我倒也能理解,毕竟这个学期大部分时间是网课,不考就不考吧。我和孩子说了后,他也比较淡定。第二天上午,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不少与此相关的信息,家长群里也有一些讨论。随后上网了解,我才知道这事情反响还挺大,一度还上了热搜榜。
几家欢乐几家愁,家长大致分以下三种态度:
赞成取消考试的家长觉得,深圳中小学本学期到校上课的时间在5月11日、5月18日,开学不到两个月,忙于学习新课程,没有复习和巩固网课学习内容,时间太紧迫,此时举行期末考,孩子压力很大,取消期末考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
不赞成取消期末考试的家长认为,该来的考试总会来,中考、高考迟早要面对,哪能这么玻璃心呢?摸个底也挺好的,起码也让孩子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好在暑假更好地查漏补缺。玩归玩,闹归闹,哪能拿考试开玩笑?
第三派观点就是大致如我,比较佛系,觉得考不考都可以理解。我娃优秀与否,考不考,他都在那个水平。该放就放,再想也没有用。
考试紧急刹车必然事出有因,传闻说是因为一起学生自杀事故,教育部门才紧急叫停了考试。还有消息说各地近期类似事件发生了多起,所以教育部门宣布不考是出于谨慎和安全考虑。当然这些消息还不确凿,但从逻辑上说是有关联的。
公众对紧急叫停考试肯定有不同的声音,存在分歧也是正常的。我觉得这个争议很快就消散了,毕竟家长们都知道读书非一日之功,但是这件事“炸”出了我们内心里藏着的“小”来了,这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反对取消考试的是出于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赞成取消考试的是出于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则是担心“出问题”,这些普遍的担心实则是焦虑。
我们千万别被“考”焦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8941/64bba865a8cb99d7.jpeg)
孩子不会因为多考一次就会变得更优秀,也不会因为缺考一次就变得不优秀了,日常关心孩子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好坏心里肯定是有数。主张考试的家长认为不该这么玻璃心。其实考不考都不能验证是否玻璃心,心的强度可不是“考”成的,它是需要日复一日历练出来的。家长不玻璃心,孩子就不会。孩子的压力大部分来自家长,受到的影响也主要来自家庭,如果家长能举重若轻从容自若,孩子怎么会玻璃心呢?家长过分强调考试、强调学习成绩、患得患失才会导致孩子玻璃心。
昨天的文章《好好说话才最香》是根据《非暴力沟通》的内容写的,其中有一个观点就是,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在教育这件事上也是如此,父母始终要担负教育的主体责任,社会和学校的环境不会应人而设,我们要在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坚韧性格,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们就不会那么脆弱易折。那些因为受到批评或者遭遇挫折就轻生的学生,可以说,他们的家庭教育方面还有不足之处。指责不幸的家长似乎很残忍,但是为了避免更多的不幸,家长或者家庭教育欠缺的课还是应该补上。
在网上经常看到有网友这样的观点:现在孩子心理太脆弱了,是因为生活条件太好了,没吃过苦,太被溺爱了。这种观点似乎有一定道理,实际上禁不起推敲。
首先,信息扩大化让我们更多看到这类新闻造成我们这样的感觉,过去也有,但是我们看不到,所以感觉现在这类现象比较多。
其次,跟父母小时候相比,现在孩子的物质上的确富裕得多,但是教育方面未见得也相应地“富裕”得多,我们的教育提升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再次,正是大人过多甚至过度地关注孩子,反而适得其反,给了孩子很多压力。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偶发因素。
那么孩子是不是变得心理脆弱了呢?
我觉得是变弱了,至少有这个倾向,虽然我还不能拿出数据 ,但是我观察到现在的孩子普遍心理承受的压力远超过他们的生理年龄。因为家庭单位的孩子数量减少了,一个或两个孩子为多数,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这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方面是能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不好的方面是外在的干预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甚至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
实际上变得脆弱的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是一样。
我们的焦虑不止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工作焦虑、健康焦虑、情感焦虑,甚至朋友圈焦虑,焦虑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症候。因为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以及竞争化日益激烈导致的结果。还有我想特别提及的一点是,信息过度带来的焦虑。
我们现在生活在大量的信息之中,这些信息对我们形成了干扰,虽然很多信息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它造成的潜在伤害却没那么快消散。上网看了大量负面消息,虽然跟自己无关,但是依然会令人感到沮丧。
《社会性动物》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电视新闻往往关注的是一些——恐怖分子、抗议者、罢工者或者警察——的暴力行为,因为反映这类活动的画面比反映人们平静有序地行为的画面更具刺激性。这类新闻的播发与世界各地和国内各地发生的事件不成比例,不是因为掌握新闻媒体的人别有用心或者想操纵我们,他们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迎合我们的兴趣。而且,在迎合我们兴趣的过程中,他们可能无意中在影响我们并使我们感到,今天的人们比以往更具有暴力性。这会令我们对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国家的状况不会感到乐观,甚至为之忧虑。
这就是说我们见到的“事实”不仅有放大的嫌疑,还会传递一种情绪累积在我们心理,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态度。而且,现在大数据根据个人喜好推送,把同类质信息不断推送给我们,更是放大了“事实”,情绪叠加程度也随之加大。关于媒体的“情绪感染”的威力,《社会性动物》中有这样的研究结论,有关自杀的电视广播报道越多,随后青少年自杀率增加得就越多。
适度的焦虑是有必要的,因为这种情绪会使人保持警醒,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安全危害。但是焦虑一旦过度就会妨碍健康。焦虑症的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心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焦虑、恐惧、紧张和不安,整天心烦意乱,仿佛不幸即将降临在自己或亲人头上,内心处于高度警觉状态等症状。
这类情绪不像其他症状会表现得特别异常,因此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当发生在孩子身上,更容易被忽略。小孩子在自己家房间里也怕黑,大人会觉得不可理喻。小孩子的烦恼在大人看来都是屁大的事情,而大人自己认为的小事在孩子那里却成了大事。大人以为小孩子不懂事,其实小孩子的感觉是最为敏锐的,他们阅读表情的能力甚至超出大人的想象。而且如果大人不能很好控制自己,很容易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甚至发生体罚或语言暴力等情况,都会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小孩会长成大人,黑夜会变为白天,但是有多少白天不懂夜的黑?
现在我们的疫情虽然平息了,但是它的影响力还没有消失。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美国911后那一年的数据显示,美国青少年自杀率、大众抑郁率等都提高了,甚至多年后该事件仍对部分人产生心理影响。
这与今年疫情带来的大众心理影响有一定相似之处。今年的疫情作为一只始料未及的“黑天鹅”,带来了死亡威胁之余,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封城,造成了事业、学业等大范围的停滞。现在的大多数人,包括但不限于失业者、待业大学生、准毕业生、中小学生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焦虑。老师既要维护健康安全,又要追赶学业进度,也是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深圳的教育主管部门在网课期间为学生提供了心理辅导课程,还提供了在线心理学堂让家长参与,在学生返校之前,对学生进行心理状态了解和确认,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点赞的。
毕竟不是每个孩子在家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的孩子还要在小吃摊下艰难写作业呢。网课的效益目前也无法评估,家长疫情宅家陪娃的压力才缓解不久,万一学生“考”糊了,家长被“考”焦了呢?这样想,强力减负也无不可。
考试起到的作用无外乎查漏补缺,学业上的漏缺可以来日方长,一旦心灵有漏洞,修补起来可是车遥马慢。
人生真正的考场不是在某一间教室,面对某张一张考卷,而是整个人生,要用一生的时间完成的一份考卷。不焦不躁,长长的路,慢慢地走。
分享村上春树的一句话与诸君共勉:不必纠结当下,也不必太担忧未来,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所以我们一直走,天会亮的。
读万卷好书,看大千世界,品百味人生,十分荣幸等到你,来吧,我们一起向前努力奔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