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无武,不可无侠
从两千年前的西汉,司马迁写下名垂千古《史记》中记载的荆轲、专诸、要离等名士。到现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笔下塑造出来的令狐冲、杨过、郭靖等侠客。这些人物都有着相同点,那就是侠义,“侠”将这些时隔千年之久的人物连接了起来:可见中国特有的“侠文化”传承至今,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侠”之所以经久不衰,其独特魅力在于它的内涵,即侠客伟大高尚的人格形象和精神品质。古往今来,无论是真实或是想象,能够被称之为侠客的人无一不是有优秀品性和人格魅力的。战国时期鲁国大将军曹沫,“与齐战,三败北”而丢失国土,为了夺回土地,他在柯地盟会上持匕首威胁齐桓公归还土地。这是侠,曹沫是有不惧强权,敢于献身的勇者:这种精神品质不是难能可贵而让人敬佩的嘛?无独有偶,琴师高渐离和荆轲志同道合,互为知己,在荆轲行刺失败后为其报仇而再度行刺秦始皇。这就体现高渐离作为“侠”的不计功名,重情重义的高尚人格了。在现代,金庸的《神雕侠侣》里的杨过也是“侠”。他还是十一二岁少年的时候见到弱者被欺凌而愤然挺身而出。他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心肠也恰是“侠”独特的精神品质。《天龙八部》中的丐帮帮主乔峰也是公认的侠,他正直、重情重义、深有家国情怀:在任丐帮帮主期间与北宋共抗外敌入侵,为身世遭尽冷眼而坚持理想,最终在父亲跳崖的地方自尽。这些重情重义、敢于献身、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和不计名利等的品质都是“侠”的独特魅力,伟大的人格形象。
“士为知己者死”是“侠”的最高行为准则。俗语道:“万两黄金易得,知己一个难求”,知己一生难觅,一遇便是一生。豫让是智伯的门客,他说“智伯国士遇我”,所以道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名句。最终,他也经过了两次为智伯报仇刺杀赵襄子的失败之后被杀,但也用剑劈赵襄子衣服而实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他是为报知遇之恩而献身于报仇、具有忠义气节的“侠”,之前被“众人遇我”不是知己,直到“国士遇我”才为知己而死。还有行刺秦王的荆轲,《史记》中说他“卫人也”却在燕国受到太子丹的厚待与看重,而“燕人谓之荆卿”。大战在即,国难当头,荆轲不管太子丹刺杀秦王的计策有失妥当而治标不治本,毅然放出“微太子言,臣愿谒之”的豪言。言下正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荆轲把太子丹当作知己,用只身入虎口来实现自己的道义。这也是“侠”,为报知遇之恩而决然赴汤蹈火、以死相报的“侠”。这或许在现在看来是不理智的行为,但是在当时却是流行的高尚。知己难觅,报知遇之恩不惜付出生命代价,以表自己的气节和道义,这大概就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内涵吧。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沧桑而不衰并延续至今。和金庸、古龙先生齐名,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开山祖师的梁羽生先生曾经说过“宁可无武,不可无侠”。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它鼓舞着中国人不屈不挠,敢于奉献。像抗战时期,不惧生死,毅然踏上战场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就怀有侠的意志和勇气。即便他们不是真正的侠客,却拥有这侠客具备的侠义。还有那些社会上有着正能量的“侠”,看到有需要的人就不顾一切伸出援手的“托举哥”,为救山火而“最美逆行”的消防战士们,惩恶扬善的缉毒警。又比如那些敢于攀登高耸入云雪山的攀岩者,探索原始森林的旅行者,勇于征服大自然的冒险家,他们不怕受伤甚至生命危险,这都是“侠”在现当代的表现。
宁可无武,不可无侠。中国的“侠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侠”的品质和精神,甚至是“侠”其实永远都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