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与定居

作者: 已锁定 | 来源:发表于2023-12-14 08:21 被阅读0次

商族的迁徙历史,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从盘庚开始,商族“不常宁”、“不常厥邑”的生活习惯,一变而为定居生活。《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原作“七百七十三年”,武昌书局覆王刻本“七百”改作为“二百”。陈逢衡《竹书集证》亦引作“二百七十三年”。商前期的先公先王们为什么要屡迁,盘庚以后为什么改为定居?这种生活上的转变,是由于什么原因呢?自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汉、晋人有的说商人是为了纠正奢侈的风气才迁都。“去奢行俭于亳”(《后汉书·杜笃传》);“革奢即约”(荀悦《申鉴》);“率人于苦”(张衡《西京赋》);其他如郑玄、王肃、皇甫谧(《孔疏》)等也都是众口一辞地说是为了纠正生活上的奢侈,才迁都的。

但是,古今中外历史上从来没有由于要改变奢侈生活而迁都的。《尚书·盘庚》是盘庚在迁徙前后,向商人进行动员和安慰的讲话,没有一句涉及生活奢侈或其他政治上的原因,而只是反复强调迁徙对人民有利,留恋故居对人民不好等等,到底为什么原因,成了千古之谜。

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为了避河水为患。如宋代朱熹的学生蔡沈就说:“自祖乙都耿,圮于河水,盘庚欲迁于殷,而大家世族,安土重迁,胥动浮言。小民虽荡析离居,亦惑于利害,不适有居,盘庚喻以迁都之利,不迁之害。”

这是指盘庚这次迁徙是由于河患。但是否每次迁徙都是为了避黄河水灾?这仍然是个问题。 《尚书集传·盘庚上》

但是,这个“河患说”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上自商代,下至周定王五年河徙,在古文献和殷墟卜辞中,几乎看不到有关河患的记载。最初说到河患的,是后出的《尚书孔氏传》。它说:“圮于相,迁于耿,河水所毁曰圮。”这句话,文字是不通的。岑仲勉《黄河变迁史》对《尚书孔氏传》的这几句话曾详加辨证,力言其文义不通。

所以,《孔传》的说法是没有多大信值的。

《盘庚》中有“惟涉河以民迁”,又说“殷降大虐”。前人解释,这就是透露出河患和因水灾而迁徙的文句。其实,所谓大虐,固然可以推想可能是水灾,但也可能是别的灾难。至于“涉河”,更不能与河患相联系。尤其是河水若泛滥成灾,这是人人易见的祸害,即使盘庚不动员,人们也会顾及身家性命,急于迁到别处,决不会口出怨言的。并且,商人所迁的地方,都在距黄河两岸不远的地带。此足证避河患说之难通。岑仲勉说得明白:“假如说商族屡迁,都为避河患而起,那末,前车可鉴,自应远远搬走,为甚么转来转去,总不出二三百里的范围,只就这一点设想,我们已很难坚持‘河患’的论调了。”见岑仲勉:《黄河变迁史》,第119页。

河患说既不能成立,于是又有人认为商人当时可能过着游牧经济生活,逐水草游荡于各地。然而,从历史上看,当时的商族不可能是游牧社会,有很多事实可以为证。冯汉骥很早就指出,游牧民族中少有用陶器的,因为陶器脆弱,迁移时搬运不易。可是从地下考古可知,商人是有陶器的,并且非常精美,足见商人不是游牧者。其次,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多有饮乳或吃乳制品的习惯,而商人则未闻其有食乳的习惯,这也是商人非从事游牧的一个旁证。至于殷墟卜辞中累载祭祀时用牲有多至数百头者,这是一种家畜,而家畜亦为农业社会的特征之一 ,不能因为他们养有大批牛羊,便以为是游牧社会。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提出,这就是游牧民族迁徙是为了逐水草,一般都是一年之内屡迁其地。而商族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商族的迁徙至少是十年或数十年才迁一次,显然不能拿游牧行国的习俗去解释。

据地下考古和文献记载,商人在盘庚以前,农业经济已占很大的比重。《盘庚》也说:“若农服田力啬,乃亦有秋。”“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从这几句话里,也可以推测当时商人对农业已经很重视,这决不像以游牧经济为重心的人们所说的话。

农业社会的人,是比较适宜于定居的。为什么商人时常迁徙?到盘庚时迁殷,人民何以又不肯迁?《盘庚》里都没有交代明白。所见到的只是商王一味地把“祖宗”和“天”抬出来,用以威胁反对者,他说“我们的先王没有一个不是只图拯救和保护人民的。先王那样关心着人民,所以很能顺着天时活动。每当老天降下大灾来的时候,我们的先王总是为着人民的利益实行迁徙,从不留恋他们亲手缔造的原有都邑。”(“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浮于天时。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商王一再强调为了民的利益,一则曰:“视民利用迁”,再则曰:“予若怀,兹新邑,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奇怪的是,他始终不曾明白地说出为了他们的什么利益。既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为什么他们要反对呢?

孔颖达《尚书正义》认为,人民反对盘庚迁都,是由于“恋旧情深”;又说:“以豪民室宇过度,逼迫贫乏,皆为细民弱劣,无所容居,欲迁都改制以宽之。富民恋旧,故违上意,不欲迁也。”这话不知有何根据,但以情理度之,似乎多少有点近于事实。不过,需要加以解释才能明白。

所谓“恋旧情深”,所谓“富民恋旧”不欲迁徙,自然是经济的原因。但是,迁徙既不是由于河患,又不是由于游牧生活,是什么重大原因迫使他们不能长期定居于一地呢?商族很早就已进入到以农业为中心的社会。在营农业的社会经济中,初期的粗耕农业,在一地耕种几年后,地力耗尽,就必须转移至新地。商族在盘庚以前正是处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阶段。早在1944年,傅筑夫就提出这种看法,他认为商代处于“游耕”或“游农”阶段,先焚烧林莽,耙平土地,播上种子,每年轮换不同的作物,到了第五个年度,地力耗尽,只得放弃,另迁他地。他说商人“不常厥邑”,就是农业发展到游耕或游农阶段的必然结果。所以,商代迁都不是为了政治原因,也不是为了河患,而是为了改换耕地。傅先生又进一步阐述其说法,谓:“三千多年以前的殷人,不可能了解土地收获的逐渐减少,是由于土地的肥沃力有一定的限度,他们只是从长期的经验中,体会出在一个地方住过若干岁月之后,必发生收获递减的现象,他们以为这是上天降下来的灾殃——‘殷降大虐’,不许人们永久住在一个地方,故非迁徙不可。及迁到一个新的地方以后,又获得丰收,所以盘庚才说:‘视民利用迁’,说:所以要迁到新邑中去,正是为了你们大家的利益,而这个利益原是大家所一致要求的,这个利益就是大家切身的经济利益”。

冯汉骥也赞同傅筑夫的说法,并以塔纳拉人的历史同商族的历史互相印,商人“不常厥邑”的原因就愈益清楚了。

相关文章

  • 迁徙与定居-扎根

    迁徙与定居 树木本身不会迁徙 鸟儿因温度迁徙 羊群,鲸鱼因食物迁徙 三文鱼和海龟因繁殖而迁徙 狮群,狼群阶段性定居...

  • 世界史学习(二百二十)

    维京人 -维京人是大迁徙时期定居于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人”后裔。维京人 维京人 -维京人是大迁徙时期定居于斯堪的纳...

  • 宜昌宗教面面观(42)

    宜昌宗教面面观(42) 四十二、天后宫与福建会馆 清末民初,有很多外籍客民迁徙到宜昌来,大半靠经商致富,并从此定居...

  • 事物总有规律,万物皆有联系

    相近的时间段,远在大洋彼岸的文人,与世界另一头的科学家,观点竟出奇的相似。 客家迁徙南方定居下来,汉语言与当地的土...

  • 智人迁徙过程中留下了什么文明线索?

    人类文明是随着现代智人迁徙过程而逐步发生,以至于迁徙定居的时间对人类文明发生的梯次都造成影响。 今天说农牧业文明发...

  • 《人类简史》读后感

    人类以为是自己驯服了麦子,而其实,是麦子驯服了人类。。 人类从狩猎、迁徙的生物,慢慢的到定居、种植...

  • 迁徙与暂留

    你睡的是有多晚 而我在屏幕这头 白纱裙无常迁徙 放映机视觉暂留 临渊的 不全都羡鱼 每一阶都呈片段 每一段都将绵延

  • 行走与迁徙

    握住一支笔描画距离 二十五楼常常有晕眩惊心降到低处吧土地养绿植也养生气打点一个个箱包往事从手里一件件掠过 哪一样都...

  • 归属

    时常醒来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这几年来,经历了几座城市的迁徙,求学、工作、选择将来定居的城市...几经辗转、几处搬...

  • 七,游历与定居

    我去过北京 逛了故宫 爬了长城 我到过上海 黄浦江边看斜阳 我走过山东 海岸边闭起双眼敞开胸膛 我到了新疆 天山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迁徙与定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bhc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