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32

作者: 槑槑啊 | 来源:发表于2017-06-24 15:09 被阅读18次

    二、明清皇家苑囿

    1.明清两代的帝苑建造

    (1)明代

    受朱元璋的“祖训”影响,明代帝苑不发达,其数量与规模都微不足道。

    (2)清代

    ①康熙时期开始建造离宫苑园,从北京香山行宫、静明园、畅春园到承德避暑山庄,工程迭起。宗室贵戚也多“赐园”的兴作。

    ②雍正将他做皇子时的“赐园”圆明园大事扩建,成为他理政与居住之所,当时面积约3000亩,乾隆时扩建至5000余亩。

    ③乾隆是清代园林兴作的极盛期,曾6次巡游江南,对园林建造有独到见解。

    a.将各地名园胜景仿制于北京和承德避暑山庄。

    b.在圆明园东侧建长春、绮春两园,其中长春园还有一区欧洲式园林,内有巴洛克式宫殿、喷泉和规则式植物布置(现存圆明园西洋建筑残迹即属之)。

    c.结合改造瓮山前湖成为城市供水的蓄水库,建造了一座大型园林——清漪园(光绪间改名为颐和园)。从而在北京西北郊形成了以玉泉、万泉两水系所经各园为主体的苑园区。

    2.清代帝苑特征

    (1)清代帝苑的内涵

    ①居住和朝见的宫室。

    ②供游乐的园林。

    (2)清代苑囿的数量与规模远远超过明代。

    (3)帝王苑囿的指导思想

    ①清代苑囿理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

    ②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风景点和园中园,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是清苑囿造景的创作源泉。

    (4)宫廷建筑的特点

    ①宫廷建筑极其严肃隆重:轴线对称,崇台峻宇,琉璃彩画,高脊重吻。

    ②苑囿建筑除了朝会用的那一部分外,其他多较活泼,随宜布置,使人有亲切轻松感。

    ③建筑式样变化多,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比较小巧,屋面以灰瓦卷棚顶为多,常不用斗栱,装修简洁轻巧,或不用彩画,即用也较素雅。

    ④皇家园林堂皇而壮丽,大木构件比例基本是官式做法,常有庙宇布置在苑中,成为重要的风景点或构图中心。

    ⑤苑囿中运用我国传统的叠石手法,但园林面积很大,在一些园中之园的小范围中,使用若干石山。在大范围内,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与真山相结合。

    ⑥花木配植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不同于私家园林的以单株欣赏为主。

    ⑦各园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的特色。如圆明园利用西山泉水造成许多水景。

    3.北京明、清三海

    (1)北京三海的发展

    a.最早是金中都北郊离宫——大宁宫。元时包人大都,位于皇城内,称为太液池(含今北海、中海两部分)。

    b.明时仍沿用太液池名称,在南端加挖了“南海”,统称西苑,是明朝的主要御苑。

    c.清代三海规模未有扩展,但建筑物大量增加。

    (2)北京三海的作用

    三海紧靠宫城,是帝王游息、居住、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清帝在城内居住时,常在苑内召见大臣,宴会公卿,接见外藩,慰劳将帅,武科较技。

    (3)北海

    ①面积规模北海面积最大,总面积约70km2,布局以池岛为中心,池周环以若干建筑群,与唐长安大明宫太液池的手法相似。

    ②建筑布局

    a.明时池西尚有水禽与殿亭。

    b.清顺治八年将琼华岛的广寒殿改建为喇嘛塔,成为全园构图中心。

    c.乾隆时岛上兴筑了悦心殿、庆霄楼、琳光殿和假山石洞等。并在山北沿池建二层楼的长廊,用以衬托整个万岁山。

    d.北海北岸布置了几组宗教建筑,有小西天、大西天、阐福寺等,还有大圆智宝殿前彩色琉璃镶砌的九龙壁。

    e.北海东岸和北岸有濠濮涧、画舫斋和静心斋三组幽曲封闭的小景区,与开阔的北海形成对比。其中静心斋的假山为乾隆时作品。

    (4)中海、南海

    ①中海、南海水面稍小,景物不及北海丰富。

    ②中海狭长,两岸树木中露出万寿殿、紫光阁,水中立一小亭。

    ③南海水中有瀛台,建筑物比较低平,岸上殿宇也不多。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1)发展历史

    ①清康熙为了避暑,在承德北郊热河泉源头处建造了这座离宫。

    ②乾隆时,又扩大面积,增加36景。

    ③咸丰末年,皇帝后妃夏季常来避暑,或在秋季在其北面围场行猎,并召见蒙古贵族。

    (2)面积规模避暑山庄周围20多里,园内山岭占4/5,平坦地区仅占1/5,其中有许多水面,系热河泉水汇聚而成。

    (3)建筑布局

    ①园区分为湖区、平原区与山岭区三大部分。池沼地带北面有一片较大的平地,布置有万树园、试马埭、藏书楼文津阁及永佑寺等,是清帝习射、竞技、宴会的场所。

    ②山区建造一些小巧而富于变化的休息游观性建筑物和不少庙宇,都根据山地特点,布置得曲折起伏,错落有致。

    ③居住朝会用的宫殿部分位于园的南面,靠近承德市区一边。

    ④正门向南,由几组四合院组成的建筑群,其中包括正殿“澹泊敬诚”殿一路,乾隆之母所居的“松鹤斋”一路,以及听戏用的“清音阁”和康熙所居的“万壑松风”殿等。

    (4)风格特征

    ①山区所占面积甚大,园林造景根据地形特点,充分加以利用,以山区布置大量风景点,形成山庄特色。

    ②园中水面较小,但在模仿江南名胜风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③园中用卷棚屋顶、素筒板瓦,不施琉璃,风格较北京淡雅,符合“山庄”之义。诚”殿一路,乾隆之母所居的“松鹤斋”一路,以及听戏用的“清音阁”和康熙所居的“万壑松风”殿等。

    (4)风格特征①山区所占面积甚大,园林造景根据地形特点,充分加以利用,以山区布置大量风景点,形成山庄特色。

    ②园中水面较小,但在模仿江南名胜风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③园中用卷棚屋顶、素筒板瓦,不施琉璃,风格较北京淡雅,符合“山庄”之义。④正殿澹泊敬诚是楠木殿,雕刻精细。

    5.清漪园(颐和园)

    (1)地理位置清漪园在北京西北郊,与圆明园毗邻,是颐和园的前身。

    (2)发展历史①金朝建造了行宫,元代加以扩建,明代建有好山园,山名瓮山,前有西湖。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成大规模的园林,称为清漪园。

    ②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北京,清漪园全部被掠被毁。

    ③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取意“颐养冲和”,改名为颐和园,光绪十九年(1893年)完成。

    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又毁此园。④正殿澹泊敬诚是楠木殿,雕刻精细。

    5.清漪园(颐和园)

    (1)地理位置清漪园在北京西北郊,与圆明园毗邻,是颐和园的前身。

    (2)发展历史

    ①金朝建造了行宫,元代加以扩建,明代建有好山园,山名瓮山,前有西湖。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成大规模的园林,称为清漪园。②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

    侵略军占北京,清漪园全部被掠被毁。

    ③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取意“颐养冲和”,改名为颐和园,光绪十九年(1893年)完成。

    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又毁此园。

    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下令修复,添建了不少建筑物,现存的颐和园大部分建筑是此时的遗物。

    (3)建筑布局

    颐和园的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①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

    ②万寿山前山部分。

    ③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

    ④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4000余亩,水面占3/4。

    (4)风格特征建筑群平面布局严谨,采用对称和封闭的院落组合,装修富丽,属于宫廷格局而无园林气息,仅屋顶多用灰瓦卷棚顶,庭中点缀少量花木、湖石,显得与大内宫殿有别。

    三、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1.江南发展园林的有利条件

    (1)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利于各种花木生长。

    (2)地下水位高,便于挖池蓄水。

    (3)水运方便,各地奇石易于罗致。

    2.江南私家园林发展过程

    (1)东晋、南朝建都金陵后,王公贵族竞相建园,掀起了江南第一次造园高潮。

    (2)南宋时,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再度南移,都城临安及吴兴两地造园之风特盛。

    (3)明清时,私家园林有了很大发展,江南以南京、苏州、扬州、杭州一带为多。

    3.园林建造专家

    (1)一部分人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又从事园林设计与施工,因而能把园林创作推向更高的层次,提高了园林的艺术水平。如计成、周秉臣、张涟、叶洮、李渔、戈裕良等

    (2)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冶》一书,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论著。张涟、李渔对堆叠假山则有独到的见解。

    4.私家园林的特点

    (1)私家园林是为了满足官僚地主和富商的生活享乐而建造的,园林是第宅的扩大与延伸,平日有许多活动如宴客聚友、读书作画、听戏观剧、亲友小住等都在园中进行。

    (2)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小的一亩半亩,中等的十来亩,大的几十亩,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人工创造出有山有水、曲折迂回、景物多变的环境。

    5.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

    (1)园林布局

    ①主题多样全园分为大小不同的若干景区(或院落),每区各有主题,或为山水,或为奇石(石峰、石笋),或为名花,或为古木,或为修竹,形成多样主题景观。

    ②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分隔而不闭塞,彼此空间流通,似分似合,隐约互见,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幽深的境界,这是小空间理景的重要法则。

    ③欲扬先抑在进入园中和主要景区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的尺度感、明暗感、颜色的鲜明度压下来,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手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④曲折萦回观赏路线不作捷径直趋,而是从曲折中求得境之深、意之远。各各园都采用沿周边布置主游线的办法,以发挥小园空间的最大观赏效果。

    ⑤尺度得当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造型空透、轻盈,亭榭小巧,厅堂空灵,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讲求杆、枝、叶、花、果都有可观。石峰置于庭院,盆景置于室内,都显示了对景物的环境烘托和空间尺度关系的成熟处理。⑥余意不尽采用联想手法,拓宽景域的想像与感受。

    a.把水面延伸于亭阁之下,或由桥下引出一弯水头,以诱发源头深远、水面开阔的错觉。

    b.使假山的形状堆成山趾一隅,止于界墙,犹如截取了大山的一角,隐其主峰于墙外。

    c.将进深甚浅的屋宇作成宏构巨制的局部。

    d.利用匾额楹联来点景,加深景域的意境。

    ⑦远借邻借借园外景物补园中不足,是十分讨巧的扩大空间与景域的手法。

    a.俯借:水池不种荷花,留出水面反映白云、彩霞、明月。

    b.应时而借:芭蕉、残荷听雨声。

    c.远借:把远山、远塔引入视线。

    d.邻借:作高视点俯瞰邻园景色。

    (2)水面处理

    ①水面处理的作用

    a.水面可形成园中的“空”与“虚”,和其他实景(山石、房屋、花木)形成对比,其作用犹如国画的留白。

    b.水面把园中的观赏距离推开,使景物尽展风姿。

    c.水面把天空、云霞、山林、亭阁一一倒映出来,让景物发挥双倍作用。

    d.水绕山下,山就显得更加峭拔。

    e.水面有改善小气候、为消防、浇灌提供保障的功能。

    ②水面处理的原则

    a.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

    b.池的平面以不规则状为佳,可与整体布局相协调。

    c.水面分隔采用桥、廊、岛为宜,尤以桥与廊为妙,能使水面空间既隔而又联,相互交融渗透,层次丰富。

    d.小池宜用浅岸。岸浅可显出水面开阔浩淼,否则就犹如凭栏观井,了无意趣。

    e.池岸可曲可直,宜于曲直相济,一般在建筑物下或平台前用直岸,而山下路旁,则以曲岸为妙。

    f.桥的高度更应与池面相称,曲桥低栏是最适合的办法。

    (3)叠山置石

    ①设置假山的必要性

    a.土山山景不能满足园主追求奇险多变的口味。

    b.小型园林中的小池、小山需要用石料来做护坡与驳岸,用以挡土范水。

    ②假山设置的要求

    a.要有高水平的设计,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应有的绘画基础和艺术修养。

    b.要有高手艺的匠人,能按照设计意图,处理好石块纹理、体块、缝隙的堆叠。

    c.要有好石料,体块大,褶皱多,形象好。

    ③假山作品的要点

    a.可看、可游、可居。

    b.塑造丘壑。

    c.体块、缝隙、纹理的处理。

    d.用石得当。

    (4)建筑营造

    ①作用建筑物在园林中既是居止处、观景点,又是景观的重要成分。

    ②特点

    江南园林至迟在明代已形成一种独立于住宅之外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活泼、玲珑、空透、典雅。

    a.活泼则不刻板,不受家屋须循三间、五间而建的约束,半间、一间均无不可。

    b.玲珑则不笨拙,比例轻盈、装修细巧、家具精致,适宜于小空间内造景,可衬托山水,产生小中见大之效。

    c.空透则不壅塞,室内室外空间流通,利于眺望园景,也利于增加景深与层次。

    d.典雅则不流于华丽庸俗,白墙、灰瓦、栗色木构件以及灰色砖细门框与地面,一派淡雅的格调,和江南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格外和谐。

    ③私家园林建筑物风格

    a.以厅堂为主。在苏州,厅堂式样除常见的一般厅堂外,还有四面厅、鸳鸯厅、花篮厅、楼厅。

    b.画舫斋是一种特殊的园林建筑,它的原型是江舟。常见的式样是把建筑物分成前舱、中舱、后舱三部分,也有不分舱的较含蓄的做法。

    c.楼阁、斋馆、轩榭等建筑随宜设计,并无定式。

    d.漏窗、屋角、铺地是比较特殊的园林建筑装修。漏窗式样繁多,其构造大致有三种:

    第一,用筒瓦做成,图案均呈曲线。

    第二,用薄砖制成,图案成直线。

    第三,以铁丝为骨,用麻丝石灰裹塑而成各种动植物形状。

    第四,用木板制作冰裂纹等图案,但木板易腐,不耐久。

    e.屋顶翼角起翘有两种做法:

    第一,嫩戗发戗,即用子角梁将屋角翘起,这种做法屋角可翘得高。

    第二,水戗发戗,即子角梁不起翘,仅靠屋角上的脊翘起,如象鼻。

    f.室外铺地利用砖瓦废料如碎石、缸片、瓷片、残砖等铺成各种图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堪称江南园林的一大创造,至今仍为各地园林所采用。

    6.实例

    (1)江苏无锡寄畅园

    ①发展历史

    a.初建于明代正德年问(公元1506~1521年)。旧名凤谷行窝,是明户部尚书秦金的别墅,后经族裔秦耀改建,更名寄畅园。

    b.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园毁,现在园内建筑都是后来重建。

    ②地理位置寄畅园位于无锡惠山东麓,西靠惠山,东南有锡山,泉水充沛,自然环境幽美。

    ③风格特征

    a.可在丛树空隙中看见锡山上的龙光塔,将园外景色借入园内,从水池东面向西望又可看到惠山耸立在园内假山的后面,增加了园内的深度。

    b.园内池水、假山就是引惠山的泉水和用本地的黄石作成。

    c.建筑物在总体布局上所占的比重很少,以山水为主,树木茂盛,布置得宜,园内开朗,自然风光浓郁。

    d.园内主要部分是水池及其四周所构成的景色。

    e.假山轮廓起伏,有主次,中部较高,以土为主,二侧较低,以石为主。土石间栽植藤萝和矮小的树木,使土石相配,比较自然。

    f.出厅堂东和秉礼堂院北面的门后,视线豁然开朗,一片山林景色。在到达开阔的水池处前,又都必须经过山间曲折的小路、谷道和涧道。

    g.这种不断分隔空间、变换景色所造成的对比效果使人感觉到园内景色生动和丰富多彩,从而不觉园之狭小。

    (2)江苏苏州留园

    ①地理位置留园在苏州阊门外,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徐泰时的东园。

    ②发展历史

    a.清朝嘉庆年间园归刘恕所有,予以改造,称为寒碧庄(又称寒碧山庄)。

    b.光绪初,归官僚豪富盛康,更加扩大,增添建筑,改名为“留园”。

    ③建筑布局

    a.全园大致分为四部分,中部是徐氏东园和寒碧庄的原有基础,经营时间最久,是全园精华所在。

    b.东、北、西三部分,为光绪年间增加。

    c.中部分东西两区,西区以山池为主,东区则以建筑庭院为主。

    ④风格特征

    a.山池一区大体西北两面为山,中央为池,东、南为建筑。

    b.园内有银杏、枫杨、柏、榆等高大乔木10余株,其中不少是二三百年以上的古树,形成了园内山林森郁气氛。

    c.假山为土石相间,叠石为池岸蹬道,整体看去,山石嶙峋,大意甚佳。

    d.北山以可亭为构图中心,西山正中为闻木樨香杆,掩映于林木之间,造型与尺度都较适宜。

    e.主厅五峰仙馆,梁柱用楠木,又称楠木厅,宏敞精丽,是苏州是苏州园林厅堂的典型。

    f.石峰南隔小池,有奇石寿太古——池南有林泉耆硕之馆。石峰以北有冠云楼作为衬托和屏障,登楼可以远眺虎丘,是借景的一例。

    g.建筑空间。空间大小、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形成有节奏的空间关系,衬托了各庭院的特色,使全园富于变化和层次。

    (3)江苏苏州拙政园①地理位置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内东北。

    ②发展历史

    a.明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在这里建造园林,以后屡次更换园主,或为官僚地主的私园,或为官府的一部分,或散为民居,其间经过多次改建。明末拙政园东部划出另建“归田园居”。

    b.清初吴三桂婿王永宁大兴土木,堆置丘壑,原状大为改变。清中叶,园又分为二,从而形成现状所呈东、中、西三部分。

    c.20世纪50年代初进行了全面修整和扩建,现在全园总面积约62亩,包括中部、东部和西部三个部分。

    ③风格特征

    a.此园位于住宅北侧,原有园门是住宅间夹弄的巷门,中经曲折小巷而入腰门,内有黄石假山一座作屏障。

    b.山后有小池,循廊绕山转入远香堂前,顿觉豁然开朗。

    c.园的中部面积约27亩,池水占1/3,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不同形体、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具有江南水乡特色。

    d.各种建筑物较集中地分布在园南面靠近住宅一侧,以便与住宅联系。

    e.远香堂周围环境开阔,采取四面厅做法;堂南假山叠石尚称自然;堂北临池设宽敞的平台。

    (4)江苏吴江退思园

    ①地理位置退思园位于江苏吴江市同里镇。

    ②建造年代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是清代凤、颖、六、泗兵备道任兰生的宅园。

    ③建筑布局

    a.园在住宅东侧,占地约3.7亩,分为东、西两部分。

    b.西部以建筑庭院为主,是主人读书待客之所。

    c.主体建筑为书楼“坐春望月楼”,按传统习惯,楼作六开间,楼前院内依西墙建三间小斋,仿画舫前、中、后三舱之意,于山面开门,两侧仅开和合窗。

    d.院东侧近墙处设湖石花台,疏植花卉树木,构成小景。

    e.院南侧面对书楼有迎宾室、岁寒居等斋馆。

    f.东部是此园主体,以水池为中心,环池布列假山、亭阁、花木,“退思草堂”为其主体建筑。

    ④风格特征

    a.旱船过于暴露,造型不精美,应环植花木若干,可达到扬长避短之效。

    b.池东假山,手法平平,稍逊丘壑。

    c.池南有小楼及临水小轩“菰雨生凉”,由室外石级登小楼,则可俯瞰全园,是园中又一处引人入胜之地。

    (5)江苏扬州个园

    ①地理位置

    个园位于扬州城内东关街。

    ②发展历史

    a.原有寿芝园,其叠石相传为清初画家石涛所作。现存个园为清嘉庆年间盐商黄至筠所建,因园主爱竹,而竹叶形同“个”字,故称个园。

    b.其后扬州盐业中落,此园屡易其主,民国年间曾作兵营,凋零日甚。

    c.1979年交园林部门管理,进行全面修整后对外开放。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③建筑布局

    a.门作圆洞形,匾为“个园”。入门为园中花厅“宜雨轩”。

    b.西北方向隔池有一座湖石假山,因湖石形如夏云,故以此山象征夏山。厅之东北方向叠黄石大假山一座,夕阳映望下犹如秋色满山,故以之象征秋山。

    c.厅之东侧有屋3间,名“透风漏月轩”,屋南倚高墙以宣石叠小山,宣石色白如雪,且含大量石英颗粒,阳光下闪闪如雪后初晴,故以此象征冬山。

    ④风格特征

    a.四山之中,春山、冬山体量极小,主体仍是夏山——湖石山与秋山、黄石山。

    b.从其叠山手法看,构思尚有丘壑,但因一味追求嵌空玲珑(湖石山)和孤峰耸峙(黄石山),以致失去了石质纹理的应顺和大体大面的组合,未能表现出山体天然浑成和石脉奔注走势。

    c.湖石假山山腹构洞,洞内构钟乳石,夏日入洞,颇有凉意,是此山最佳处。

    d.花厅宜雨轩又称“桂花厅”,厅之西南原甚空旷,近年新增“觅句廊”小楼数间,弥补了当年的不足。

    e.花厅北面隔池相对的是7间抱山楼,檐下有匾曰“壶天自春”,其东端经一段廊楼与黄石山上的“拂云亭”相连,西端与湖石山相连,经山上方亭“鹤亭”而蜿蜒下山。

    四、风景建设

    1.风景建设的性质与规模

    (1)邑郊风景名胜

    ①地理位置位于城市近郊,可朝往而夕返,便于市民游览。

    ②风格特征

    a.数量最多,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处至数处。

    b.其作用相当于实际上是古代城市的郊区公园。

    ③代表景点苏州的虎丘、石湖、天平山、灵岩山,南京的莫愁湖、玄武湖、钟山、栖霞山、牛首山,杭州的西湖、灵隐、西山等。

    2)村头景点

    ①地理位置景点多见于皖南、苏南、浙东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乡村。

    ②风格特征结合村头山水地形建造文化活动场所。

    ③代表景点文会馆、书院、文昌阁、戏台以及祠堂、牌坊、路亭(休息亭)、桥梁、园林、风水林,形成风景优美的文化休息中心。

    (3)沿江景点

    ①风格特征

    a.对自然美的追求,使骚人墨客在旅途也不放过游览的机会。

    b.沿江城市为了突出自身形象,也为了便于观赏大江风光,多着意修建沿江风景点。

    c.它们或凭江而立,或突兀中流,和浩瀚江水相得益彰,形成辽阔壮丽的景象。

    ②代表景点

    a.长江沿岸的石钟山、小孤山、天门山、金山、焦山、狼山、龙盘矶、采石矶、燕子矶、东坡赤壁、张飞庙、屈子祠、岳阳楼、黄鹤楼等。

    b.富春江沿岸有杭州六和塔、富阳鹳山、桐庐桐君山与严子陵钓台、建德双塔等。

    (4)名山风景区

    ①代表景点

    a.东、西、南、北、中五岳。

    b.佛教四大丛林、四大名山。

    c.道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以及黄山、庐山等以景观著称的名山。

    ②风格特征这些山的知名度高,影响范围远,与其他三种景域相比,具有离城市远、占地面积广、活动内容多和景观丰富等特点。

    (5)许多城市在城中也利用水面或山林辟有公共游览的场所,如北京什刹海、济南大明湖、绍兴府山等。

    (6)风景名胜地的共同特点

    ①公共性。

    即对各阶层开放,不同于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之属少数人所有,为少数人服务。

    ②综合性。

    景域内有奇峰深谷的山景,有江河溪涧的水景,有竹树森森的林景,有地质地貌的奇观,自然景观丰富;还有掌故传说、宗教圣迹、名人游踪、诗文题咏等众多人文景观,并兼容雅俗共赏的诸多文化因素。

    ③持久性。

    由于风景建设资金来源于宗教的投入和各地富商、豪绅的捐助等多种渠道,因此能保持长盛不衰,即使遭受破坏,也能得到恢复。

    2.风景名胜区广泛发展的原因

    (1)礼制中国古代的礼制自周至清一直保持下来,从而使一些名山的地位突出。(2)宗教

    ①宗教活动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几乎所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地都有佛、道二教的寺观、庵堂。

    ②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是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

    ③道教有湖北武当山(被奉为北方之神真武大帝的发祥地)、江西龙虎山(天师道祖庭所在)、山东崂山、江苏茅山等游客众多的游览胜地。

    (3)风俗

    ①汉代以前,我国已有在春天去水边灌濯祭奠以求去灾降福的习俗,称为修禊。

    ②晋以后固定于三月上巳日行禊事,由修禊而演绎成的春游。

    ③唐长安城南的曲江池一带、宋东京的城郊、南宋临安的西湖、明代北京的西山都是京城居民的游览胜地。而九月九日的重阳登高,是秋天郊游聚会之日。

    (4)标榜政绩

    ①唐宋是我国风景建设的繁盛时期,郡邑的守臣们着意在城郊兴作风景游览地,他们不再把风景建设视为仅仅是一种游乐之需,而是政通人和、治绩斐然和“智”、“仁”之德的一种表现。

    ②唐、宋、明、清各地府、县城市大都利用治水、修城等工程建设近郊风景地。(5)开山采石

    ①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绍兴在其四郊山中开采石料供城市建设之需,采石完成之后给后人留下了东湖、石佛寺、柯岩和吼山等处险峻奇特的著名胜迹。

    ②清代绍兴知府陶心远在水上筑堤数百丈为界,堤内为湖供游览,堤外为河供通航,长堤植柳桃,架桥梁,建亭屋,遂成一方胜景。

    ③柯岩在绍兴西,原为小山,开山采石后留下孤峰一柱,兀立云表,高10余丈,下窄上宽,犹如塔幢,清代在峰上刻“云骨”二字,成为绍兴著名的“孤峰云骨”名胜。

    (6)崇饰乡里

    ①原因

    a.我国江南地区的一些乡村历史上入仕者和经商者众多,经济富裕,文风昌盛。b.官僚、富商“衣锦还乡”后热衷于家乡的住宅、祠堂以及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②代表建筑徽州许多环境优美、布局独特、房屋道路质量高、布满牌坊、祠堂、路亭、廊桥等高水平建筑的村落,著名的有唐模、棠樾、许村等。

    3.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手法

    (1)巧于因借“巧于因借,全天逸人”是对理景中利用自然山水来创造风景所作出的基本概括。

    ①“因”的含义“因”,不仅是因其地,因其材,而且是因之于整个环境;因山而成山地风景;因水而成水域风景。

    ②影响“因”成功与否的因素

    a.巧妙应顺地形地貌,恰当利用原有景物,使之有充分显示其特性与本质美的机会。

    b.要对景区内的各种要素(包括水体、山石、植物、文化遗存等)进行深入考察,了解整个环境的特征。

    c.在尊重自然、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人为的治理。

    ③“因”的代表景点a.绍兴东湖、柯岩。

    b.扬州瘦西湖因巧妙利用旧城河建成风景名胜区而形成其为“瘦”的特殊风貌。

    ④“借”的含义“借”,即是借景。这和园林借景含义相同,但因处于自然景观环境,因此远借、近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条件比园林环境更优越,效果也更好。

    ⑤“巧于因借”的目的在于“全天逸人”。全天就是要保全景色的天然真趣,人为加工只人为加工只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山水林泉增色。

    (2)旷奥兼用

    ①“旷”的作用“旷”的景色能给人以豪迈奔放、悠然遐想的感触。

    ②获得效果的办法创造“极目千里”的条件:一是开敞;二是登高。

    ③“奥”的作用“奥”的景色给人以深邃奥秘、变化莫测的感觉,可使人产生寻幽探奇的兴趣。

    ④达到“奥”效果的办法达到“奥”的办法主要是围合、阻挡与曲折,使景观富于层次与深度,而绝然排斥一览无余的出现。

    ⑤“旷”与“奥”的关系

    a.二者是是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统一对立面,没有旷也就无所谓奥,没有奥也就无所谓旷,两者不可缺一。

    b.对某个单一的空间环境而言,可以以旷为其特色,或以奥为其特色,但对整个风景区而言,则必然有旷有奥,旷奥兼用。

    (3)塑造意境

    ①意境的含义意境,即是参与的人通过视听等知觉接受到景物环境所给予的实在感受和抽象意念,从而唤起联想,进入了审美的更高层次,成为“意域之景”、“景外之情”。

    ②中国古代风景点(区)中常见的意境塑造手法

    a.空寂出世——宗教山林理景的意境佛家追求空寂、超脱,其手法有三:

    第一,标。即标志出与世俗不同的存在价值与意义,营造出一种远离市廛,没有喧闹,只有钟声梵呗和香烟缭绕,还有高出云表的塔、崇高华丽的殿、庄严辉煌的佛像金身。

    第二,藏。“藏”主要是靠路径的引导,使人在一定范围、一定角度感觉不到寺庙主体的所在,直到某一时刻突然看到了高塔崇殿。

    第三,隔。就是“隔红尘”。佛徒得依靠人间供应,又要清静出世,二者的矛盾只有用“隔”来解决。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庭院是“隔”的最好办法,所以寺庙历来就用院落来组成。

    b.涤我尘襟——登高及治水理景的意境

    第一,登高远眺理景与城邑治水理景都能展现开阔、辽远的场面,形成“旷如”之景,引起人们豪迈奔放的联想。

    第二,“旷”之境界,对人的思想能起到一种净化作用,甚至是升华作用。

    c.标帜意蕴——诗文题字追求的意境江南邑郊风景中,有大量用墨不多,却对风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点景作用的题记、碑刻和摩崖石刻。这些文字使风景富有内涵与意蕴,使之充满诗情画境。

    4.江南理景三例

    (1)江苏苏州虎丘

    ①地理位置虎丘在苏州西北3km余处。

    ②发展历史

    a.东晋时王导之孙司徒王殉、司空王珉在山上建别墅,后舍宅为东西二寺,这是虎丘有佛寺的开始。

    b.唐代“会昌灭法”时寺被毁,随后又在山上重建,合二寺为一寺。

    c.北宋时改名为云岩寺。

    d.现在寺内建筑除云岩寺塔为宋初所建,二山门为元代遗构外,其余都是太平天国以后所建。其中殿门、大殿及后殿等建筑则始终没有恢复。

    ③建筑布局

    a.虎丘的形势是西北为主峰,有二岗向东、南伸展,二岗之间有一平坦石场称“千人石”,剑池岩壑在其后。

    b.虎丘山寺庙的布局就是依山就势而上,从山塘街头山门起,沿轴线而进,过二山门,一路拾级而上,路西侧山岗上有拥翠山庄,为一小型山地园,园之东墙外路有一井称“憨憨泉”。

    c.由于山顶地形缘故,入门后轴线转而为东西向,与头山门、二山门之轴线成900角相交。既结合了地形、又解决了殿庭的布局,处理较为成功。

    d.宋明时期,剑池上空的拱桥上有亭廊,可用双桶下垂于剑池取水,以供山上饮用,故此处兼具井亭功能。

    e.西面山岗地势较高,现存建筑较多,有冷香阁、致爽阁、陆羽井等。

    ③艺术价值虎丘作为一处城市近郊风景名胜,有充沛的泉水和奇险的峡谷深涧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方面得天独厚,是江南邑郊理景中的难得精品。

    (2)浙江绍兴兰亭(图6-8)①地理位置兰亭在绍兴南郊13km处的兰渚山下。

    ②发展历史

    a.汉代这里是一座驿亭,名兰亭。

    b.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在此“修禊”,行曲水流觞之饮,由王羲之为诸人诗集作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c.宋代兰亭在兰溪江南岸的山坡上,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迁于江北岸现址。

    d.现在的兰亭建筑物都是清代重建的,并经后世屡加修葺。

    ③建筑布局

    a.整个兰亭景区位于平地上,周围为水稻田。

    b.池南为土山,山上林木茂密,将兰亭隐蔽于土山之后,起到“障景”的作用,不使产生一览无余之弊。

    c.流觞亭南有一座八角重檐攒尖亭,亭内有康熙手书《兰亭集序》碑,庞然大物,有喧宾夺主之嫌。

    d.碑亭西侧为王羲之祠,俗称“右军祠”。因王羲之在东晋曾官右军将军,故也称王右军。祠在水池之中,祠内又是水池,内外有水相夹,可称是此祠一大特色。

    ④风格特征

    a.兰亭布局曲折,竹树森郁,环境气氛极佳。

    b.曲水流觞利用兰溪水引至鹅池,经流杯渠而流至北面诸池再泄于江之下游,处理十分成功。

    c.流觞亭及御碑亭二者均以巨大体量排列于小兰亭与右军祠之间,布局既刻板,建筑本身也缺少意趣,实为美中不足。

    (3)安徽歙县唐模村头景点①地理位置唐模位于皖南歙县县城西约10km处,是汪、程、吴、许诸姓世居之地。

    ②发展历史

    a.清康熙年间,许承宣、许承家兄弟赐进士出身,遂在村头立牌坊,额曰“同胞翰林”,并在村东溪南高地上建许氏文会馆,作为文人雅集之所。

    b.乾隆年间村人建檀干园,与文会馆隔溪相望。

    ③风格特征

    a.园中开池筑岛,岛上建镜亭,以玉带桥与园外相连。沿池岸上多植檀树及紫荆、桃、桂、梅等花木,池中植荷莲。

    b.利用峰回路转的地形,设置了一座高耸的三檐歇山顶路亭(名沙堤亭),标志出全村的入口。

    c.亭旁设曲桥,植风水林,渡桥可登南岸小山,形成了一个“水口”景点。

    d.巍峨的石牌坊前后两面额上分别大书“圣朝都谏”、“同胞翰林”,炫耀本村政治与文化的优越地位,藉以表明这小小山村的不同凡响。

    e.牌坊之内的许氏文会馆、宗祠以及“小西湖”等设施,则又有力地支持着这种炫耀,说明着它的不同凡响。

    f.石板路南侧的小溪,常年水流不息,溪上筑漫水坝数处,使溪水形成几叠湫泷,水流溅溅,水声淙淙,为沿路增加了许多情趣。

    ④评价唐模是江南村头理景最具代表性的遗例之一,它的内容多样,人工构筑与自然地形结合得非常巧妙,创造出了一种私家园林所不具备的田园风光之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3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bjk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