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后者看前者,前者看后者,看着看着就会不同想法
由一句话,剖析不同程度员工理解任务的逻辑
“某**,有个需求要做个策划,加一个利益点模块”
新人入司:衷心积极
接收—操作
接受到一个任务,第一反应就是做
回复一句:“好的”
入司一年:使劲努力
接收—短分析—先答应—操作
首先知晓这个任务
对于临时任务插入
看下手头上的任务
回复:“好的,这边手上还有另一件事,这个稍后做”
入司两年:稳定敬业
接收—分析任务—分析问题—操作—反馈进度
任务到手,快速分析
思考能否有时间接下
任务是否有信息问题
回复:“这个临时需求活动时间、活动利益点、上线时间可否提供下?
这边半小时后出好demo给你看,下午定好给设计,明天出图”
入司三年:熟练平淡
接收—思考—任务进展—操作
信息传达后,先完结手上的紧急事情
进行快速任务预览
回复:“1”
入司四年:加班加班
接收—思考—发散思维—问题研讨—定利益点—操作
对于4年长度,已为见多识广者
有一定的独特见解和自身坚持
提出自身的质疑、方案、沟通
最终以新的协同方案来操作
回复:“这边按照我们之前协商的策划,安排下去制作,稍后给你一个完整的方案和进度安排”
入司更久:碌碌无为/职位更替
接收—任务节奏—下发任务—跟进进度和反馈
看年限长,操作熟,协作者不少
基本是把控总体进度和质量
若有基础,最多也会分出去
指导为主,传导思绪,实际操作少
这些环环相扣的,已经不需要进行什么技巧回复了
职场之中,活力和思绪范畴不能窄
该有学习的学习,能操作的操作
基本就能避开就避开,多学深度
一句比较真的话就是:多思考、做职内事、少跨级、抢资源
没什么好怕的,没什么不敢的,没什么要突出的
作/笔下有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