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风与当今武林高人狂飙拳学创始人史文灼接触是2005年。
和史文灼学了《鹤拳密钥》,据传鹤拳一直以来只在门内秘密传授,是中国稀有的仿内家拳法,外人绝难窥其门径。
据说王芗斋的大成拳与鹤拳渊颇深,其精华元素即是鹤拳秘传,空手道大师宫城长顺在求习鹤拳之后,方创刚柔流空手道,由此可见鹤拳价值!
史文灼先生的鹤拳得授于福建鹤拳隐士狄长炳先生,尽得其妙。狄氏鹤拳与目前武林界中所流传的各派鹤拳不同,虽有相似之处,但在实战、教学、理念等方面已是有很大的不同。
尤其是狄氏鹤拳不沿套路,强调内功内劲的修炼,强调激灵劲与实战,强调“鬃劲上身、诸劲俱得;抻筋腾膜、身实如铸;修养炼气、养肾固精”。发劲招猛势快,倏忽突变,以内功训练为根基,以单操实战为训练主要,主求鹤拳内在之神意,而不是追求外在的形似。
史先生教学方式特别,一直是让武林人士所称道的,廖承风一住3个多月,获得了亲身示范指导,史文灼老师针对《鹤拳秘钥》与廖承风进行了交谈和亲身相授。
他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屏蔽“添鸭式”和“空泛式”教学,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基因模进式教学理念,使已成当今武林高手的廖承风更是如虎添翼。
与《中国轨迹拳》相同,也是这么一种方式与方法,轨迹拳精华在于“功舞”和“桩功”,抓住根本就成功了。功舞就只有8个式子,千万遍重复,而且还能演化其他方式,所以每天练习都少不了先练这个热身,鹤拳内功也是6式,呼吸九次循环,复九次意手,18次行功后才是一遍程序走完。杀手之招就是这么反复重复形成绝招的。
另外鹤拳在松劲阶段又6式演化成了9式,后期的实战又更为丰富,但万变不离其中还是“内功六式”这个总纲,以它实现串珠为线的。
现实生活中,通常人都会犯这样一种错误,做某件事或学习一本书,总喜欢直接关结果,而忽略过程,所以讲这个没有做好,而去练习后面的所谓突击速成,吃快餐方便面做法,只能一个后果,不是吃不到营养就是消化不良,肯定效果大打折扣,要知道事物发展过程都是经过量变---质变的,一壶水反复烧始终保持90度,也不算是100度沸水的。
反观老师在教学中能及时发现这个问题,而采取按照阶段逐级发送,稳步前行,这样有效的防止了函授生会跳跃性的学习、没有人监督就不按部就班,而直奔主题叨大肉现象发生。
史先生采取“一对一式”、“点对点式”教学,追踪问效,因材施教,保证了高效的成功率。
实际生活中,除了极少数人会有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训练之中,大多数学员都会因有一份事业和生活,注定武术训练会成为其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投入精力训练的强度、力度都不够,效果就会受影响,这也是学习效果受制约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好了,有了“一对一”、“点对点”的这种教学方式,
就象面对面的教学一样,老师与学员做到了无障碍交流,提高了学习训练的效率。
《鹤拳密钥》的内功六式—柔化与抖松---操打,而鹤拳技术与攻防技击的方法更高效也没有误导之现象,都见史师的精心传授,深受人感动。
在培气养气强筋壮膜---内功六式上深研上对廖承风而言,收益很大。内功六式,通过鹤拳特有的呼吸吐纳之法,配以特别的意念要求以及身体劲力的走动,在呼吸动静之间,调息炼气、抻筋拔骨、腾膜铸体,造就一身武者体质。
浑元抱丹—鹤翅戟张—亮翅—敛翅—扬翅---束翅,此六式内功动作非常形象化,把鹤的神形状态、意气形功表现的出神入化、诩诩如生。
内功六式通过特有的呼吸之法,肌肉的参与运动,将气血充实于身躯和双臂,以整体周身抖震发力,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颤劲,只有练习者身上具备了这种劲,练起拳来才会动作变得轻巧、刚柔、虚实有分,技击时,才能做到出手如神,变化无穷,如同武术家们常的那样“来如暴风骤雨,去如风卷残云。
这种“颤劲”,是以意贯注,以气运行,以声助力,肌肉高度地收缩,从而发出一种“抖”之劲。这种劲并非全是刚劲,它是刚中带柔,柔中有刚,既有它的坚韧性,又富有弹性。断地发出颤抖之劲,当发劲激烈时还可以听闻到肘、臂、腕关节所发出的“咯咯”的响声。
廖承风在专心练习的头几天,身体比较僵硬,一方面是动作不熟,做起来不够顺畅,另一方面是呼吸与意劲还没有完全融合,身体不怎么爽。
由于要求吸气要紧要快,控制气息不顺,呼气出声,喉咙发干难受,气息不够用感觉但也就是三五天的事,以后就没有这种现象了,出现呼吸顺畅,动作自然顺和。
廖承风通过内功六式运行一段时间后,加大了运动量和力度,才感觉越来越好,浑身活,劲力流畅而做,身体胶着如灌水之皮管,舒服极了,练后精力充沛,浑身有使不完之劲,此时也验证了没有白练,已经进入正常修炼轨道。
因为有内功习练底子,所以进展是很快的,尤其在运作时廖承风的思想能高度集中、专注,每次都能达到高质量的呼吸与意劲完美结合,心中没有外来的一丝一毫杂念(去年夏在大连出差,在水里仰卧飘移时,廖承风有意把控制自己呼吸和身体与大脑高度入静无丝毫杂念有机结合起来,结果效果惊人,能飘移出很远,让同伴和其他泳者惊奇不已),所以在习鹤拳内功进展可谓神速。
庄子云:“真人之息通於踵。”鹤拳内功六式演练时,腿脚要求很重要,不光与身体连接,而且是劲力传导关键,五趾轻抓地,此时用意劲过大会气凝滞于脚部,僵硬,要适度,安排了气血充实身躯后与气血充实双臂之间要徐徐踱步,我想是为了舒缓脚部紧张而设的,这个在训练中都会经历到,史先生又廖承风采取了功后的狂飙步法练习,这个现象也避免了。
又些天过去了,时间真如流水般而过,但廖承风习练鹤拳内功六式的功效也在进一步升华,每次运功时都是血液沸腾,血脉偾张,感觉越来越强烈的热力从内往外渗透,骨头微热,如汤沃雪,这种热感没有一丝难受和不爽,只是身心愉快。
舒适的热力充实着身躯和双臂,每每感觉热力会从浑身毛细血孔渗出,鹤拳六式气尽气周身抖震时孔武有力,激情澎湃,浑身就有说不出的爽快,当身体周身和润,酣畅淋漓时就无限感慨:大成拳创始人王乡斋大成拳描写的(尤具当代武人争议)的“习之甜蜜”现象,计也就是这种感觉吧!
廖承风在鹤拳内功上下的功夫可谓不小,而且仅短暂两月时间,能得到收益,证明上天从来都是公平的,正所谓“天道酬勤”,
时间也在飞逝着,而他的功夫训练也在无时不刻地提高着,仿佛用任何美丽的语言来形容,都显得苍白,现在只要顺手一握拳,周身一抖,自身骨节就会铮铮作响,骨节齐鸣,感觉如此微妙,这也予示着廖承风的武学修炼已经真正进入了真实的武道殿堂。
此外廖承风在身体贯通连接练内劲发力----柔化与抖松上也得益匪浅。
提到柔化,并不陌生,这词在狂飙训练早已经出了很多回了。包括以前训练《狂飙拳学》时,廖承风都能做好抖腕技术、鸟翅手法、身法的各种柔身、裆膝合整就是柔化技术,包括三体势桩练后进行的浑然意动就是柔化,这是为抖松发力做准备的工作。
《鹤拳秘钥》的柔化依然是内功六式(浑元抱—鹤翅戟张—亮翅—敛翅—扬翅---束翅)的作演化为9个动作来训练的,老师教大家分为3个阶段来训练,第一阶段要松练,但也要保持肌肉微张状态段手指控制抻拽力度,手臂与大臂要相对放松些,但不易过大而易僵。第三阶段手指控制抻拽力度要四五分力,手臂劲力加大,体会身法包括腿部与手臂连通的感觉。
在强化练习柔化这个程序上廖承风是根据功夫训练安排与内功六式同步进行的,一有空就做,在这个阶段过渡的很快,原因有几点:一是有狂飙体系训练基础,才能在运作手法上进展神速,另一方面是内功六式打的基础更好,更重要是“熟练”二字,人只要动作熟练,就会让人不假思索的达到应手而出的本能效果。
柔化期间总有一种不自觉冲动,而且各种手法有时不自觉互为转化,都是自自然然的不假思索的随手动作,根本就没有予先想出什么手法,我想柔化其实不光为了抖松发劲时为了有强力的支撑不受伤、抖出力量好这么简单,他还包含了鹤拳的攻防技术,非常潇洒轻松自如。
抖松劲,会使人想到“狗抖毛、鸭抖水、鸡抖翎”,老师说过是“激灵颤”,形象比喻为“电力痉挛”,自种劲和力不一样,一般的力一过壮年,若不经常锻炼就会消退;而劲就不一样,有劲的人可以转衰为壮,在技击中,有劲的人可制胜有力的人,有力的人可以举起重物,却无法制胜有劲的人。
史老师给廖承风打了个比喻,牛能拉动很重的大车,如把车绳套在虎背上,老虎是拉不动的,这说明老虎不如牛的力气大,但牛和老虎对斗,胜者是老虎,这说明牛不如老虎有劲。就武术技击来说,需要的是老虎的活劲,而不是牛的死力。
随着功夫提高,廖承风进入锤炼内气磨砺膜-----操打阶段。与硬气功不同,浑身不畏畏棍棒拳脚击打,浑身软如棉絮,恰如铁布衫一样,和峨嵋派的软拍打功夫类似。廖承风短期内迅速达到了如火纯青程度。
在步法上学会了俯身抖震和闲庭信步两种活化方式,一是步法快速启动能力和应敌临界状态下灵活步法,时而迈步如猫行,时而追风赶月,快如闪电,休闲散步,如影随形,灵活如鬼魅幽灵一般,通过四门步法模式操练更是四面八方随意施展步法制动,随意攻击敌人的程度。
在史老师武馆,廖承风总是验证老师所教功夫与同门师兄进行比试,都是轻松获胜,期间曾代表老师迎战过挑战之人,均无败绩。总是在瞬间击倒对手,发力让对手惊恐异常。在江苏时,廖承风在一次去公园游览,禁不住手痒,把史先生教的功夫演练起来,这时公园锻炼的人很多,有一个粗壮汉子是习练硬派功夫者,实力过人,60斤重的大刀舞起来呼呼生风,对廖承风所练不以为然,颇有微词,说三道四,还带有挑衅态度,廖承风没有客气,直接对他说:"老哥,不服试一试。"一交手,廖承风如风一般施展步法,右手一个鹤拳扬翅手法,那人口鼻见红,瞬间一个鹤翅戟张,那人立扑于地,肋骨断了,遭遇重创,被其同伴送到医院。如此威力,让人瞪目结舌。
在先生武馆期间,杭州无限制门派掌门曾约史先生南京一战,史先生如约前往,廖承风也作为见证人赶到现场,可是不见约者,成为一段武林笑谈。
廖承风有此巧遇高手老师机缘,功夫精进如斯,临回家时向史先生讨教了战鞭功夫和步法真妙,得到了精心指点,技艺再一次提升。
老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回去多磨练,多与同道交流,不要自满,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的道理,才能达到更高境界。
廖承风就此与师傅别过,一别数年,如今史先生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在武术教学和实践上取得了骄人业绩,成为武林中教武育人的典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