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MA ke si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练习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练习③

作者: 珊大王King | 来源:发表于2018-12-13 11:49 被阅读0次

    一、单项选择题

    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概念——判断——推理

    D.感觉——知觉——表象

    3、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生产、分配和交换

    D.生产关系

    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5、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6、生产关系中,最基本、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

    A.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关系

    D.产品的交换方式

    7、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8、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0、实践的主体是(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2、社会革命根源于(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3、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B.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14、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5、社会的生产方式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1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17、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 )。

    A.物质生产发展史

    B.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发展史

    C.理性思维发展史

    D.思想关系发展史

    18、经济基础是( )。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C.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D.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20、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二、多项选择题

    2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使统一体分解

    22、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A.必须从实际出发

    B.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C.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E.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它们分别是( )。

    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B.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D.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E.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

    24、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E.存在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

    25、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26、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 )。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E.自然唯物主义

    2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

    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C.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D.世界观就是方法论

    E.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

    2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29、实践的基本特征有( )。

    A.物质性

    B.直接现实性

    C.自觉能动性

    D.社会性

    E.历史性

    30、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

    A.真理问题不是价值问题,价值问题也不是真理问题

    B.实现价值与坚持真理互为前提

    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

    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引导的

    E.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促进的

    31、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

    A.矛盾双方直接等同

    B.矛盾双方相互区别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32、价值评价是一种( )的认识活动。

    A.具有客观性

    B.主观随意性

    C.在实践中起着激励作用

    D.在实践中起着制约作用

    E.在实践中起着导向作用

    33、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E.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

    34、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5、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  )。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

    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E.人脑的分泌物

    36、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E.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37、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B.实践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8、下列哪些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 )。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渔民出海捕鱼

    C.技术革新的试验

    D.农民种田

    E.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39、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价值问题是( )。

    A.价值具有客观性

    B.价值具有主体性

    C.价值具有社会性

    D.价值具有历史性

    E.价值具有多维性

    40、规律的特点有( )。

    A.客观性

    B.稳定性

    C.重复性

    D.无条件性

    E.普遍性


    三、问答题

    41、简述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则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42、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作客观实在,又要反对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主体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的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43、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44、简述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遵循真理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足人的需要”无论何种实践,只有把“按科学规律办事”和“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这是因为实践中的价值目标作为一种预见性的评价认识,它的确立是以对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真理性认识为依据的。没有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而没有对相关真理的把握,也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同时,任何真理都必然具有价值,这是因为真理能为实践提供科学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能为实践提供正确的价值目标。因此,一种认识只要是真理,就会或迟或早地显示出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显示出自身的价值。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价值的实现表明,在实践中所遵循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真理。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哪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一个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真理和价值的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人,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45、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不同,知识性的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是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真”的认识为目的的;而评价性的认识则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的。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要对人或事进行评价,主要是说明这个人或事对于社会、对于人有什么积极或消极意义,从而决定对这个人或事应持何种态度。这种通过评价表明态度的认识活动,就是评价性认识活动。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知识性的认识是人的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状态、需要与认识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识是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为转移的;而评价性的认识则不同,由于评价是对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因而主体的客观存在状态,包括主体的需要、特点以及其他的规定性等,作为价值关系的构成要素也就必然会对评价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使评价结果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人们能否正确地作出这种判断,取决于人们所具有的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包括对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也包括对主体的规定性、需要和发展规律等的认识。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一般说来,由于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一样,它们都是由人们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都是为实践取得成功服务的。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可以是个人、群体或人类,而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或要求方向往往存在着差异或矛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生差异或矛盾。但是,这并不说明价值评价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练习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bss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