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齐兴衰和康公墓址记考
钭革非
太古时期,太昊伏羲氏兴起在齐地。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于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后齐献公因国都东临淄水(淄河)改称临淄。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齐相田和迁齐康公于东海,周安王封田和为齐侯,田氏代齐,仍都临淄。
2018年11月上旬,笔者来到淄博临淄,参观了齐国故都遗址和齐文化博物馆,阅读了《齐国大事纪年》等史籍。感受最深是姜齐兴亡和康公墓址的问题,现记考如下:
一,姜齐为何兴盛?
1.军事杰出。开国之祖姜太公,一生学识渊博,通晓军事,竭力佐周灭商,集武功韬略之大成、著有《六韬》等兵书。周天子封太公望都营丘。齐国遂击败莱夷,成为东方大国。齐国修筑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为防阻楚、晋、赵、韩入侵,起了坚固的保障作用。齐国军事人才辈出,前有战略祖师姜尚的经武韬略,后有严厉治军、灵活多变的孙武子,还著名军事指挥家孙膑。
2,发展经济。变法图强,力求壮大与发展。齐国来是一个疆土大国,再加上它会利用沿海的资源,生产比较发达,所以慢慢的经济贸易比较繁盛,国力自然就比较强大。齐桓公一掌权,就大胆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加强与其他诸侯国的物资交流,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3.知人善任。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丞相,让他来管理国政。也就因为齐恒公大意释放管仲,所以管仲从此以后就忠心耿耿,一心为齐国鞠躬尽碎,死而后已。任用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晏婴,辅政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成为一代名相,他做官廉洁,节俭力行,甘同平民为邻,能犯颜直谏,匡正国君之谬。
4,抑强扶弱。齐国有顺理成章的外交政策:尊王攘夷,抑强扶弱,刚柔并重,动静自如。齐桓公一心就想当诸侯的霸主,管仲对曰:“如果主公要能奉天子的命令去会和诸侯各国抵抗别的部落,谁有难就帮谁的话,到时候主公就是自己不想做霸主,别人也都会推荐你做霸主的。”齐桓公即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纠合诸侯26次,救燕于山戎之患,救卫存邢于北狄之难,戍守周都无四方干扰,保卫中原免受少数民族侵掠,起了相当的作用。
二,姜齐为何衰亡?
1,身高为妃。到了春秋末年,齐国的姜氏也已经大权旁落,朝政被田氏所掌握。公元前485年,田常的父亲田乞去世,田常继任父亲的职位,成为田氏代齐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田常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后代,大量选取身高七尺女子充实自己的后宫,纵容自己的门客去潇洒,这样就给田常造出了七十多个儿子,使得田氏的势力大大增加。
2,笼络人心。在田常继任之初,田氏的权势并不算大,还有鲍氏、晏氏等大族,鲍牧跟齐悼公不合,就把齐悼公杀死立齐简公,由田常和监止担任左右丞相。齐简公宠信监止,田常就害怕,就采用大斗出,小斗进的策略笼络人心。
3,排除异己。从齐宣公开始,田氏也开始剪除姜氏公族的行动,在中央层面不断的罗织罪名,很多时候就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公开的屠杀姜氏公族,经过几十年的屠杀,到齐国最后一个国君齐康公时代,姜氏公族几乎被屠杀殆尽,齐康公真正成了孤家寡人,成为刀俎鱼肉。
三,齐康公墓址真伪?
1,齐孝陵墓址。张店城区炒米山风景区由九座连绵起伏的山峰组成。风景区的西北部有两座山峰呈东南西北对峙,一座是牛栏山,一座是康王山。有关齐康公与其拗拧儿斗气的故事在张店炒米一带家喻户晓,久传不衰。“康公的后代拗拧种,让他往西他往东,叫他撵鸡他撞钟,终生听爹一句话,将爹葬在高山顶”的坊间俚语,至今依旧是家长教育不听话子女的典型话题。传说齐康公被田和废为庶民之后,居住在现炒米山风景区桃花山附近。为了重新燃起“姜齐”东山再起的希望之梦,康公生前周游列国,遍请各路风水大师为自己选择百年之后的皇陵,最终选择了“秀丽之山数扇锦屏遮阳主,幽阳淄水一条玉带束梁王”闻名的之太平岭阳坡之下一处宝地,作为百年之后的福地。为了实现百年之后能够安葬在自己选择理想皇陵的愿望,康公生前挖空了心思,想方设法把拗拧儿子带到自己所选择的陵园前,煞有介事地指着北面的太平岭山巅峰对儿子说:我死后你就把我葬在那山顶上吧,让我与这高山永世共存!齐康公指山为葬的本意,是企盼儿子依然如故地反其道而行之,能把自己葬在太平岭向阳的山坡之下。世事难料,人算不如天算。康公去世之后,齐康公那位拗拧儿子心想,自己一辈子没有听过老子的话,现在老子不在了,就听他一次话吧,一反常态地遵从他老子的所谓临终遗嘱,真的把康公葬在了山顶上,成为流传千年的笑谈故事,而齐康公的意愿却成了千古的缺憾。太平岭因安葬齐康公改名为康王山,当地百姓因齐康公之子在康公的后事安排上听从了老子的话,认作彰显了忠孝,故将康王山改名为齐孝陵。
2,芝罘岛墓址。在芝罘岛老爷山主峰的西侧有第二高峰,俗称“康王坟”。山顶之上有齐康王公墓的遗址,岛上人俗称“康王坟”。田氏在完全控制了齐国的政权后,把齐的最后一个国君齐康公姜贷迁到海边上,给了他“一城”之地,这就是芝罘岛附近的宫家岛一带,齐康公姜贷所居食邑被称为“康王城”。岛上流传着一首歌谣:“康王儿,拗拧种,叫他往东他往西,叫他打狗他撵鸡。”康公墓的传说,流传了历朝历代。“康王坟”南坡非常平缓,有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蜿蜒小路,可直达康公墓地。山北坡都是悬崖峭壁,怪石嶙峋,老辈人称“大山后”,是最险峻的地方。山半腰有“险道”,行人需侧身而过,其下则如悬梯直立,行人莫敢望焉。山脊上的座座石峰更使游人惊叹,有的如老翁弯腰探路,有的似天然栈道,有的像壮士守关据隘,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康王坟”顶端有一圆形约30平方米的平地,是康公的葬地。据说在上个世纪40年代,大疃有一渔民曾挖出40余块大青砖,其砖大致与筑万里长城的青砖相似,砖上有很多考究的花纹,据分析可能是春秋时期的产物。
另外,有人说齐康王墓在今临淄区齐陵聂仙村西北;也有人说齐康王墓在今长岛县南长山岛王沟村南,但似乎都缺乏强有力的证据。
笔者认为,芝罘岛墓址比较可信:一是有据可查。据考证,最早记载是清康熙十二年《福山县志》:“之罘山,极巅有齐康公墓。”又称:“齐康公墓,在之罘山巅。山皆石,独墓为土邱,其高不可跻。按,齐大夫田常生盘,盘生白,白生和。于安王十一年,和欲篡齐。先迁齐康公于海上。康公名贷,为宣公子,后死于海上,葬此。”二是齐康公被迁到海边有《史记》记载,也符合民间传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