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140323/1ebcf912485a4bf8.jpg)
午间读一会儿马克•李维的《如果一切重来》,生出来些许感受。
最近很少读书。每天晚上翻翻莫非的《飞吹草木动》,逗逗猫,就该准备睡觉了。昨晚从书堆中把《如果一切重来》抽出来读了两节:“遇刺和偶遇”,今早班车上读了几页第三节“相约”。
按我自己的归类法,我把马克•李维归为“轻小说作者”(也许与别人的轻小说不是完全同一概念。我觉得读来轻松又很现代,不涉及哲学和历史,不是鸿篇巨著,就叫轻小说),这一类别的作品和作者中,中外作品凡是我看过的,我最喜爱的就是马克•李维。
看过《偷影子的人》和《伊斯坦布尔假期》后就喜欢上他的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
他很会讲故事,很唯美很讨巧,故事很能打动女人心。法国人把马克•李维标签为“我们的丹•布朗”,我觉得其实他和丹•布朗不是一类。他的故事几乎总以完美结局收束,即便让人落泪也是因为喜悦和温暖,只这一点他就比丹•布朗多了许多温情,他也没有丹•布朗故事中常常表现出的人性扭曲,读到最后,不会那么让人心痛。
不过,我也说不准丹是不是一贯揭发人性的弱点,毕竟我只看过《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丹的故事充满历史知识和神秘符号,情节总是很刺激很吸引人,而且宗教气息浓重,的确是个很棒的作家,并且我认为他算得上是惊悚类作家了,而马克•李维眼里的世界相比丹•布朗眼里的世界更温柔,更温暖人心。
如果为消遣时间和舒心,我更愿意选择马克•李维,还因为本人天生胆小。丹•布朗的惊悚,若是晚间读,难免会有些影响入睡。
说说“如果一切可以重来”这个话题。有多少人曾梦想着生活能够从头来过?像作者所说“当他们快失去一切的时候将生活归零”?说真话,我从来不想。
因为我总是觉得,即使一切重来,我所经历的一切事情,我所做的一切选择,也都丁点儿不会改变。一切该怎么样发生一定还是怎么样发生,我遇见谁爱上谁嫁给谁,做了什么决定,选择了哪个岔道口,犯了什么过错,伤过谁的心,我为了什么而伤心落泪,又为了什么而欢笑和留恋,喜爱什么又不喜爱什么,去了哪里和留在哪里,甚至吃了什么穿了什么,所有的一切,我认为一点儿都不会有所改变。因为我就是我。我一直会是我。只要我的本质没有变化,再从新开始一次甚至一百次,我也仍会经历我曾经经历的每一件事,选择我曾经做出的每一个选择,然后走上今天所走的道路,得到今天的结果。所以,我从来不想去做一个“如果一切重来”的假设。
它没有任何意义。
换言说,其实我对我经历的一切,从来没有一丝后悔。人生,本来就绝不会有回头路可走,所以大可不必做那样的假设。做那种假设,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心智还不成熟,还任自己幻想过去,随意想修改和后悔过往,其实这毫无益处。
人生的路,的确是应该随着走随着修正自己,但修正人生只能从今天和当下做起去修正未来,修正,是为把接下去的人生路,怎么走上自己认为更好的方向,而不是妄想修正过去。
频频回头不断悔恨甚至妄想改变过去的人,不客气的说,就是个低能儿。
无论过去的一切让我们哭过笑过悲伤过,它终究已是永远的过去。说它存在,它也存在过,说它不存在,是它的确已经是不在了。过去是零。但是那一切对我们确有影响。无论好的坏的,我们终究从中学到了一些事情,所以,过去总是有用的。要不我们就白活了,我们这一辈子也不会成长。
事实是我们总在一生的经历中不断的成长,甚至于当初那些错的坏的,总是比好的事情给我们的感触更多,成长作用也更大。这个过程对每个人都是珍贵而唯一的,是重要的。所谓重要,所谓我们要珍视过去,我想唯一珍惜的只是过去的经验所得,从过去中滤出的经验,是为了我们未来的每一步不再在同一个坑里跌倒,是为了我们慢慢长大,变得坚强。当我们把过去滤完了它之中的经验和感受,过去便一文不值。
我们在议论历史事件时,常常在最后有人恍然大悟一般说“历史从来不会改写,历史从来没有如果!”人生当然也是如此。所以,永远不要后悔,永远不要假设,永远不要说“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会……”。
当然,如果是喜欢的作家的一本书,是要读一读的。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