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全唐诗》在这首诗题下注“至德中作”,时为安史之乱前期,诗人还年轻,屡试不第,也未入仕途。为躲避战乱,诗人四处流徙。他在南行途中,创作了此诗。
诗题交代,赶路走的是水路,晚上停泊在鄂州。这是停船歇息后,晚上的不眠之作。
开头却是从停泊前的白日写起。云开雾散,天朗气清,大江上的能见度非常好,可以远远地望出去,视野开阔无比。在极远的地方,旅行的目的地——汉阳城的轮廓也隐约能看到了。起句情绪是扬的状态。对句却是陡然一跌,“犹是孤帆一日程”。看着虽然已在眼中,要走起来,这么一只小船儿尽力走,也还要有一天的路程呢。一扬一顿,旅途之客焦急又失落的情绪便映带出来。
颔联转写舟中人的行止。诗人只是这条船上的一个乘客,船上还有赶路的商人。商人白天就百无聊赖地睡觉。风平浪静,小船走得安稳,江水漫漫,两岸无非峰峦山野。看久了,也会乏味,商人索性睡起来。长途旅行中,相当多的人在车上、船上、飞机上睡着。即使是一早晨,即使旅客们头一天晚上睡了个好觉。交通工具封闭,还可能晃晃悠悠,天然地就让人有渴睡的愿望。和卢纶同船的商人就是这样的旅客,坐着坐着,困意涌流,就睡着了。诗人却没有睡。现在是晚上,泊船休息了,诗人却仍然没有睡意。他听到船夫悄悄说话,从船夫的话里,还感觉到了江潮的涌动,感觉到了涨潮。
诗人为什么日夜不得安眠呢?
白天,他看着三湘大地的秋色,满目萧瑟。这样凄凉之景和诗人染霜的衰鬓相衬,更让诗人的心里充满悲哀愁苦。其实诗人当时很年轻,衰鬓应非实情,不过是借以表达内心的凄凉情绪。
诗人何以言“衰鬓”呢?
颈联下句接得明白。“万里归心对月明”。人在客途辗转奔波,心却思念着万里之外的故乡。前面日夜的不寐,都有了着落,惦记家乡,思念亲人。明月皎皎朗照,旅客思念越浓。
思乡而不得归,原因种种。旅客所遇,却是最糟糕的那一种。
“旧业已随征战尽”,家乡以及自己曾经的人生规划,都随着战乱丧失殆尽。战乱使自己流离失所,颠沛谋生。此刻,前途还未卜,家乡情况,一无所知。这样一种境遇,怎么可能不鬓发染霜,怎么可能日夜贴席安眠呢?
往昔不堪提,然而,战乱还在持续,在扩大,这让诗人哪里还能忍受,江上又传来战鼓的声音呢。至此,诗人的衰鬓之由、日夜不眠之因才彻底揭示出来。因为战乱带来的忧患悲苦让年轻的诗人既无心欣赏旅行所见的风景,甚至也无法让他安宁地歇息一个日夜。
再回到开头一联,就容易理解为何只还有一天的路程了,还能在诗人心里引起焦虑之情。那是动荡不安之人对安定哪怕只是临时安定的一种特别渴望。
诗人把这一切都表现得很有节制,将情感的波澜尽量藏在写景叙事中,只有反复琢磨,才能感知到诗人悲愁的内心。
战乱之苦,谁不怕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