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在《断头王后》里写到: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所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钱。
前公司一设计,他一直觉得公司,给予的待遇及福利,配不上自己。
工作中,得过且过,每天给自己,制定适度的工作量,下班点一到,立马就走。有设计需求的同事,觉得海报文字可以更好一些,跟他沟通,是否可以修改?他说:“其他字体都需要收费”。费用你可以跟公司申请,作为设计,面对本职工作,还如此搪塞应付。
除了工作的斤斤计较外,跟同事还经常表达自己的不满,称同学的工资是怎样高,如果公司给到自己满足待遇,自己会更努力做得更好。
他的最后,不用表述,大家也可猜到二三。
标准的只要收获,不谈付出,更怕自己的付出打了水漂。扪心自问,你做出成绩之后,可以要求提薪,即便无法提薪,你也收获了能力,还怕用技能换不来钱吗?
满足于即使收益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实验,对象是幼儿园的十名儿童。
十名儿童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放着曲奇饼、糖果、棉花糖。
研究人员说,他们可以有几项选择:
1、马上吃掉零食;
2、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这样就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3、孩子们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了不到三分钟就选择放弃;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另一些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
急于吃糖的人,就像只愿沉浸在生活中,不思进取的人。
一个朋友,高中毕业,觉得学习没有意义,便外出打工。亲戚介绍了月薪五千的工作,但入职培训一个月,他毅然拒绝,选择了月薪两三千的服务员。
不愿吃学习的苦,更是足于即使收益,连一个月的培训都不愿忍受。
为什么愿意吃生活的苦,却不愿吃学习的苦?
生活的苦,你坐着,它就会来,你别无选择,只有被动接受,直至痛到麻痹。而学习的苦却让你更加清醒,甚至暗示自己没有学习的天赋,用逃跑面对。
没有挨过现实的耳光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两件事。
女主,称呼为小A,父亲常年瘫痪,母亲精神异常。
一是, 年交学费,她没钱,只好用破自行车推着家里的小米去粮店卖,来来回回推了四趟,才卖出学费来。
二是,有次她妈发病,跑到学校去,非说她身上有妖气,揪着头发把她拎回了家,疼得她一路哇哇叫。
最后,小A学习止步于初中。
二十年后的她,比以前胖了好几倍,拥有两个水果店铺,两套住宅,一套自己住,一套租给别人。
朋友开玩笑问她:你这是抢来的吗?
小A大笑说:我们没文化,也没本事,有的就是一身劲,全凭吃苦。辍学后在亲戚的水果摊打工,后来就自己做,凌晨2点多久起床,进水果,去早市抢好位置,下午就去菜市场,慢慢的开始租店铺。
这一过程,中间有多少心酸,怕是只要她自己知道。她坚信,我没有文化,但我不怕吃苦,只要肯吃苦,就没有过不好的日子。
现实的部分人呢?家里给安排工作,公司太远了,不行,老板脾气不好,我不伺候。看到同学同事却越来越好,怨天尤人,感觉自己运气不好,只能说,你还没有受过现实的耳光,请做一个扶得起的阿斗!
这三条,也许不能让你年薪百万,但足以拉你走出人生低谷!
作 者 : 鱼 小 南
图 片 : 来 源 网 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