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母亲每次与玫瑰闹过别扭,就会好几天不理玫瑰,少则三五天、多则数十天。至亲的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无视、冷漠,玫瑰每每试图与母亲沟通,母亲都视若无睹或恶语相向,一副“你的事情与我无关,你爱咋咋地”的模样。年纪小小的玫瑰很乖巧,母亲不理她,她就绝不往跟前凑。久而久之,玫瑰也学会了这样的处理情绪方式。
网络图片成年工作后,玫瑰与一个同事非常投缘,两人在一组工作,朝夕相处,在一起的时间比家人还多。两人惺惺相惜,非常合拍。但是,每每遇到闹别扭或意见不统一,玫瑰就用母亲的冷处理方式去面对。视若无睹,形同陌路。同事想来讲和缓解,可在玫瑰冷若冰霜的回应或直接拿她当空气般无视下,总是望而却步。
多年后,玫瑰早已脱离原单位,但那位由同事升级的闺密想起之前在一起时的经历仍不寒而栗。说玫瑰心狠手辣。
撕开冷暴力的面具 远离精神虐待今天拿到了《冷暴力》这本书,看过之后才知道,玫瑰的母亲和玫瑰所谓情绪冷处理,其实就是冷暴力,属于精神虐待的范畴。
“精神虐待”,广泛发生在婚姻家庭和职场中,施虐者通过拒绝直接沟通、言语歪曲、讽刺、嘲笑、轻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来欺凌、控制受虐者,摧毁其自尊,改变其思维方式,使这种关系继续下去,让受虐者无法逃脱。而家庭中的精神虐待会对家庭造成可怕的伤害。它会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侵蚀感情和人格。
玫瑰显然是家庭精神虐待的受虐者。成年后的她在单位对同事的所作所为显示,玫瑰在原生家庭的受虐中不知不觉转化为职场精神虐待的施虐者。
作者玛丽-弗朗斯.伊利戈扬是法国医学博士,同时也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心理治疗师、被害人学专家。《冷暴力》是作者从受害者(受虐者)的角度去分析冷暴力这种精神虐待方式的缘起、表现、后果、及应对。
撕开冷暴力的面具 远离精神虐待曾看过一部电影,男主人公娶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大家族的千金,女方家族的财富与地位令男主人公垂涎三尺,为谋得这一切,男主人公伙同他的三胞胎兄弟带着动物面具,在深夜多次持续恐吓、侮辱女主,让女主终日陷入恐惧与压力。当女主试图向他人描述所见所闻时根本无法让他人相信,只被认为是幻觉下的胡言乱语,最终使女主无处倾诉,并在男主的引导下渐渐接受自己精神错乱的事实,靠精神药物维持度日,直至生活不能自理。终有一日,女主在服药后仍无力摆脱惊惧的“幻觉”,错乱之中丧命于疾驰而来的车轮之下。
《冷暴力》中说:“受虐者处于被虐待或骚扰的情况下,又无法进行任何沟通,长期以往,焦虑便会像乌云般笼罩着受虐者,并且有持续的虐待行为滋养它。这种长期忧惧及预期祸事上身的心理往往需要药物控制。”
作者伊利戈扬谈到了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冷暴力。其中包括夫妻精神虐待、家庭精神虐待、职场精神虐待。我们常常置身于精神虐待的“犯罪现场”而不自知,甚至在病态的受虐情境中一味地检讨,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不知不觉中扮演着“施虐者”的角色浑然不觉,任性而残忍的践踏他人自尊,甚至毁掉他人的生活。
你知道吗?夫妻之间恶语相向或冷言冷语、冷若冰霜的冷战、事无巨细的埋怨,父母对孩子的无理指责、冷嘲热讽、打击信心、人格否定,职场之中的背后冷箭、孤立、流言蜚语……这些都属于冷暴力的精神虐待范畴。
伊利戈扬在《冷暴力》中分析,在长期持续的精神虐待下,受虐者会渐渐陷入退缩、混乱、怀疑、压力、恐惧、愧疚、孤立等等负面情绪中无所适从。长期以往,受虐者则会出现创伤、代偿失调(心理防御等机制恶化或失灵)的恶果。甚至于生活在这恶果中无力自拔,最终变成靠药物维持,浑浑噩噩勉强度日的废柴。
撕开冷暴力的面具 远离精神虐待精神健康在西方国家很受重视,甚至一些有条件的家庭会有自己的心理医生,定期进行心理辅导。而在我国近些年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并呈多样化,因此越来越受到普通百姓的关注。近些年国人对于家庭暴力、精神虐待也有了更深的认知和重视。《冷暴力》这本书帮助我们更透彻的理解冷暴力的表现、影响及其后果,并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是现代社会压力生活下不可多得的一本心理健康保健手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