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
[寻常道]梦想,在山的那一边(下)

[寻常道]梦想,在山的那一边(下)

作者: 教坛行走 | 来源:发表于2019-03-24 16:02 被阅读0次

【应约采访稿】

*只有开放,才能绽放

课程即跑道,是学校存在的核心。无论是剑桥大学还是牛津大学,课程都是他们作为学校所能提供的最关键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国家意志下的国家课程,是当下中国每一所学校的必修课,也是一把刚性的尺子。但对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生源基础,用一把尺子衡量千万学校、千万学生,显然并不符合现代教育需求。因此,提倡国家课程校本化成为提升学校内涵的关键。一校一品,增加学校的丰富性,是现代教育应有之义。

《中小学德育》2019年第1期封面

如何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多年的行走中,李代贵总结出一个关键词——“开放”。

课程开放、师资开放、理念开放、实施场所开放。唯有突破学校的地理时空,打破学校的围墙,在更加开放的场域与时空中探索基于现实中的学生需要的校本化才是真正的“校本化”。

“研学旅行”也是课程。启动之初,与一帮同仁,充满激情和创意地策划课程指南,尔后延续中日臻完善,着实广受赞誉

这一变革很早就悄然发生了。在四中任教的时候,李代贵就尝试求变。

“每过三年教的都不能一样,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历史课怎么变呢?四中生源弱,学生不愿意学,不想学。我当时觉得做得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学生的兴趣。”调查发现,无论什么学业水平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感兴趣。以此为出发点,李代贵开始尝试用两个礼拜以上的时间专门讲拿破仑。这种基于学生兴趣与需求的校本化实验效果很明显,学生都感兴趣,学得很投入。之后,每堂课前面五分钟都是历史故事会,都有一个学生上台讲故事。为了讲好故事,李代贵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书、借杂志“每个学生都有一次上台讲故事的机会。这就是自主学习,自我建构。学生上了讲台,都特别认真。”

德育讲堂之中,适时延请名家,开阔师长视野,启迪教育智慧。图为孙云晓夫妇来马鞍山作客德育大讲堂时合影

后来到二中教书,李代贵的校本化课堂开始了延伸拓展。九十年代末新世纪初,高中生做研究性学习还是一种探索,不免被质疑:中学生哪有做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呢?但是李代贵和他的孩子们的坚持终于结出了硕果。他们发表的文章上了人教社的教参,登上了人教社的网站;全省开现场会,所有学生都参与,对学生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现在,以前的学生来看望李代贵时,几乎都会兴奋地说起当时开展研究性学习时酣畅淋漓的感觉。

网络时代到来之后,李代贵与时俱进,把历史的教与学和网络论坛和阅读线上线下结合在一起,尝试一种基于信息学的历史学习新方式。每一届学生都做论坛,每一个寒暑假都布置读书任务、写读书笔记,这一直坚持到2014年。让李代贵印象深刻的是,每一年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周年祭日前后,每一个学生都会参与到不同的小组,共同探究中日关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主政外国语学校后,李代贵主张开发基于老师、适合老师的特色化课程。数学教师盛前新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整理了一整套“游戏中的数学”教学体系。这正是李代贵和他的同事所期待的。盛老师的《玩着玩着就迷上了数学》顺利出版,盛老师的校本教材顺利编印使用,盛老师“游戏中的数学”校本课成为孩子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在外国语学校走向特色化的进程中,韩语、英语口语、瑜伽、空乘礼仪等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在校园中开花结果,支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

“只有充分利用教师、家长、校友、社会各种资源,以开放的眼光和姿态去不断了解学生的需要,去整合教育资源,才能助推学生的发展。”

这是开放的年代,只有开放,才能绽放。

学校存在的第一理由

学校存在的第一理由是什么?是学生。这是李代贵念兹在兹的一句话。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那一定是能实现学生最优化发展的教育。三十多年一路走来,李代贵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学生最优的发展是自主发展。“人的最高目标是走向自我。由自律、自主走向自由,由自由走向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李代贵坚定地认为,学校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成长。成功是附带的,是意外的惊喜。即便在学校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目标实现了而已,因此成长甚于成功。在这个意义下,学校就是容错的场所,允许学生犯错。学校只是提供成长的平台,而不是舞台。“不要迷信权力,权力只能使人做到及格,唯有自主,才可以使人做到优秀。”李代贵经常用这句话提醒老师们。

在二中的时候,李代贵发现一个现象:新生报到,学校会给每个人发一本册子,叫《新生必读》,学校的所有规章制度,校风校纪,各种文件,汇编在一起,每个新生一本。新生开大会之后,桌子上抽屉里都是,学生不带走,不当回事。

回到学生立场,全新编印新生手册,由年轻教师带领带领学生和新毕业的校友操刀。如今,除了广受学生喜欢,还有幸成为各师范大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小小案例

问题出在哪?值得研究。学生不喜欢,是因为这不符合学生的需求。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自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受到冷落也顺理成章。时任二中德育副校长的李代贵和伙伴们开始给《新生必读》“动手术”。于是,学生手绘漫画版《新生手册》应运而生。自己做的东西,自己自然喜欢——这就是同喻文化的魔力。第一次印了一千本,根本不够,只得加印再加印。

一旦打通了“学生自主”的“任督二脉”,教育行为的变革就变得“一发而不可收”如今,学生事务中心、学生校长助理都已经成为二中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话题。

2015年,外国语学校诞生了“520学生节”。只听说过教师节,第一次听说学生节,很多人都不明就里。学生不上课怎么行?不上课还是学校吗?

某种角度而言,教育,就是放手和放心。学校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提供平台和舞台,由原来的学生毕业典礼等活动全方位融合为每年一届学生节,就在520,寓意我爱你

其实这是有来由的。很多学校都遇到过这样的困境,毕业生每年什么时候照相,什么时候搞毕业典礼?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怎么看,怎么办?

毕业典礼是不是课程?照毕业照和上半天课对于毕业生来说哪个更重要?共识在分歧中不断形成,最后,大家商定,每年的5月20日,是照毕业照的时候,是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候,风雨不改。

从毕业典礼日到学生节,从二中到外国语学校,一切都在演进。

每年的5月20日清晨,伴随着悠扬悦耳的《校园里的紫藤萝》乐曲声,一张张充满期待的稚嫩面庞,一声声包含深情温暖问候,为这样一个寻常日子赋予特别的意义。以生命教育为开端的逃生疏散演练,让孩子们明白,真正的大爱和良善,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并关爱他人的生命;以发动学生主动申报为前提的“校园百奖”,期待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以树立自信,并主动追寻人生价值的多种可能;以感念师恩,镌刻最后青春记忆的毕业典礼,在毕业季让师生共同保存这段珍贵的师生缘、同窗情;以分享与绿色环保为主题的二手市场慈善义卖,让学生理解商业活动的进行,并不仅仅是利润的获得,更有扶危济困的点滴爱心;学生社团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演出燃爆整个校园,展示自我才艺,展现青春风采,这是学校生命力所在。特别要指出的是,整个一天涵盖全校所有师生的活动,谁来设计,谁来落实?李代贵和他的同事们把设计图和指挥棒统统交给了学生。

这可能吗?可行吗?事实多次证明,不仅可能,可行,而且“非常行”。这是学生需要的,是可以赋予积极意义的,是学生自己喜爱的,当然学生能投入极大的热情。如今,520学生节已经五岁了,她已经成为学生们共同的期待和美好回忆。

对于教育,李代贵认为:教育人在学校里边应该是虚怀的,包容的,开放的,协作的,共同成长的。学校成就教师,既是目的,也是前提。教师本身也要学习和成长。陶行知说,教师读书,学生读书。很难想象,老师们都不学习,学生怎么学习。

教育是要扬善扬长。要寻找养分,农民把田里的蒿草稗子去掉不是目的,这是过程,目的是让庄稼在阳光雨露下美好地成长。所以,无论如何,教育要允许人先进,也允许人落后,允许人先走一步,也允许人退后一点。

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自主,学生到学校收获成长、记忆和体验,从而为未来的人生作准备。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人的一生从儿童出发,教育对儿童的影响,不仅仅是影响他一生,而且决定他一生,决定他一生的价值观。

教育,有内生,有共生,有开放,能自主,学校的工作,就有价值,有意义,就会传承下去,这成为教坛行走三十余年的李代贵的“核心价值观”。

从山的那一边到山的这一边,三十多年来,李代贵以读书人的底色,变革者的姿态,投身于这场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之中。

工作的第一站马鞍山四中,由于时代变迁和区域教育格局改变,今已易手他人,交由民营。每每魂牵梦萦,或者眺望于外,已成回不去的一方教育池塘

梦想,曾经在山的那一边;

梦想,依然在山的另一边。

山上山下,依然有前行者的足印。

走过的人,

翻过的山,

永不停歇。

[注] 本文刊载《中小学德育》2019年第1期“人物”专栏,采写(特约通讯员):汪俊 陈坚,责编:徐向阳

相关文章

  • [寻常道]梦想,在山的那一边(下)

    【应约采访稿】 *只有开放,才能绽放 课程即跑道,是学校存在的核心。无论是剑桥大学还是牛津大学,课程都是他们作为学...

  • [寻常道]梦想,在山的那一边(上)

    【应约采访稿】 梦想,是一个人底色。底色即初心,初心即追求。 曾经向往翻越那座山的耕读少年,一路行思,一路弦歌。读...

  • 那山

    那山 文/英菽 曾经,那山是我背后的倚仗,风,挡在山的那一边,雨,挡在山的那一边,山的这一边留给我的都是晴柔,都是...

  • [玄幻]无上大道(2)

    祝光亮接过符便朝山下走去。此山也不寻常,寻常的山是上尖下宽,这座山却是下尖上宽。寻常人根本走不上来。祝光亮...

  • 那山,那树,那道川

    我们老家是会宁的袁岸岔,这里的风光好着没?应该是好着来吧!这是一片山间小盆地,一个大队七个生产队,两百来户...

  • 那座山 那道梁

    ----,--写在老战友返回当年部队营地相聚的时刻 那座山 那道梁 如同有力的臂膀 托举着我年轻的梦想 那...

  • 那峰山,那道水

    你便这样坦然地不辞而别了 在你给我,你能给我的 一切之后 你从未走远过,对吗! 放你心上,你最容易触碰的 不善多言...

  • 道在寻常日用中

    清晨, 春日的阳光,透过东面的窗,照到早餐碗里的玉米粥,泛出暖暖的亮黄,盛粥的润华似玉的洁白瓷碗让人心旷神...

  • 那人,那茶,那心情,只道不寻常

    我们国家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但我出生的小地方,饮茶之风却不慎浓厚,大致是因了地形气候的缘故,我们当地不产茶,所以平常...

  • 《只道是寻常》

    公交上 扶紧远望 跳过那人、那树和那窗 眼前的一切 便只道是寻常 寻常处料峭秋风 寻常处楼角斜阳 寻常处垂柳残月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常道]梦想,在山的那一边(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pu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