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是尤里·阿拉鲍夫应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索库罗夫之请撰写剧本,它是根据德国戏剧家歌德的名作《浮士德》改编。他向我们讲述了浮士德博士为了寻求生命的意义,在魔鬼的引诱下,以自己的灵魂换得它的帮助,经历了爱欲、欢乐、痛苦、神游等各个阶段和变化,于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与自然斗争中,领悟了人生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和自由战斗。
这版的《浮士德》最吸引我的是他里面的魔鬼梅菲斯特不同于过去和现在众多著名的梅菲斯特中的任何一个。他没有辛辣讽刺和威严,也没有邪恶与激情,他是以浪荡的放债人的身份出现,是一个以人的形状出现的魔鬼,这样的魔鬼表现方法更利于表现,也更接近现实。浮士德博士在向父亲要钱没有成功时,经过学生的提示“谁有金子,谁就是魔鬼”,也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放债人/魔鬼的店铺。
开头浮士德为了寻找灵魂将尸体开膛破肚,看到的却只是腐烂发臭的血肉之躯。灵魂却依旧无处可寻,如果仅仅把人看成一具躯体,那么寻找不死的灵魂无疑很荒谬。灵魂无处可寻,人生没有意义,既然毒药能解决自己肉体的一切需要,那么了结自己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魔鬼的出现,说愿意典当灵魂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队,因而要获得灵魂对于魔鬼来说易如反掌,但人类的灵魂毕竟还有点价值。对于浮士德来说它则一钱不值:灵魂在哪里?哪儿也找不到,在活的东西身上哪儿都找不到。而现在有魔鬼知道,之后浮士德在小酒馆里,放债人故意挑起争端,证明葡萄酒是大地的血液,用螺旋钻在墙上钻出了红酒泉,之后,浮士德手里莫名出现了一把剑,杀死了瓦连金,连忙逃跑。这恰是魔鬼的陷阱所在:人生失去意义,很容易交出自己的灵魂任由偶然性摆布。可在这之后更是因为良心的不安,在教会的墓地里挖取珍宝来赎罪。也在放债人的帮助下浮士德博士出卖了灵魂得到了玛格丽特,一旦得到满足,浮士德便急忙往前走,踏上与魔鬼同行之路。
玛格丽特的天使特征没有因为罪行而被模糊掉,虽然她在忏悔时亲口承认不喜欢自己的母亲,在经魔鬼暗中安排,在教堂忏悔室听她忏悔的不是神父,而是浮士德本人。通过诡计得知玛格丽特的秘密后,浮士德假意对她表示肯定,承认自己以前也不喜欢自己的母亲,不喜欢她的打扮,不喜欢她的作风。就此,两人之间的干扰得以排除。
剧本中浮士德的父亲这一角色很吸引我,他是一个医生,孜孜不倦地和肉体疾病作斗争。他之所以不给浮士德钱,不仅因为他不同情儿子野心勃勃、徒劳无果的实验。他也没有钱“找谁收钱,这些人?”,在无情拒绝儿子的要求时也观察到了儿子“有黑眼圈,面色苍白”,在看到儿子与放债人在一起时脸色沉了下来,更在儿子犯下了错误后,趁着月黑风高用棍子痛打放债人。
浮士德在与放债人同行,放债人指引浮士德看到了抛撒尸块的美狄亚,吃自己身体的该隐,肢解自己孩子的疯子,引起战争的女人。浮士德得到了重生,他不在需要魔鬼陈旧的、过时的、毫无用处的帮助。他开始不断的踢打魔鬼,直至魔鬼渐渐瘫软在地,不在动弹。浮士德转身离开,他了得到了新生,杀死了自己心中的魔鬼。
浮士德就是这样一个永不满足的人,这注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探索,永远在路上,永远抵达不了目的地的命运。永远和逆境对立,和时代对立,永远特立独行,永远生活在无法满足的疼痛中。通过这一番折腾,我想他以后不再纠结灵魂,他已经知道灵魂不是随便可以交出去的,最重要的是自己主宰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