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不仅是一种自然窑变的产物,其技术工艺也相当之高,比如今天要谈的束口从设计角度而言,建盏不仅造型上的比例接近黄金比例,还有非常人性化的实用内涵。
建盏中有一种器型叫做束口盏。束口盏这种器型是建窑的独创,束口指建盏口沿以下大概1厘米处的部位,有一道凹槽,凹槽不深,但可以明显看出,这是束口盏的显著特征。
曜变束口盏[编号 : 65069]
从制作工艺上来说
经过科学家考古研究证明,在烧制建盏时温度通常在1300度以上,如果烧制的瓷器器型胎底厚,口沿较薄,那么该瓷器的口沿就容易在高温中变形失圆,发生变形的口沿有可能倾斜粘上盛放瓷器的匣钵,然后烧结在一块。这样烧制一炉出来可能很多都是残品,古人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拉坯的时候,在建盏的口沿部分加上一圈较厚的箍,来达到降低烧制变形的概率,增强口沿的效果。
像这样的处理方法在唐代时期就有,唐代时期有“唇口壁底”的碗盏,到了宋朝时期,这样的处理方法在足底处有稍微变化,在建窑的一些白釉或青白釉盏残片中我们可以见得。
这样处理的盏在拉坯之后会造成口沿外壁的突出,还要经过修坯,修好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上釉,然后烧制。这样一来花在制坯上的时间精力就较多。而有束口线的建盏在拉坯时,可以用手指将凹槽拉出,从而减少繁琐的修坯环节,提高建盏的生产效率。
用手指拉出凹槽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提升了产品质量,使成品率得到提高。用手指拉出的凹槽为曲面环形状,这样的形状使建盏口沿处的拉坯结构有一定的预应力,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口沿不容易发生变形。
柿红盏[编号 : 65100]
从点茶上来讲
蔡襄在自己所著的《茶录》中记载了点茶的步骤:“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
这里描写的操作方式显然不能将茶汤注满到口沿的位置,如果茶汤注入过多,那么在环回击拂,搅拌茶汤的时候必然会将茶汤溅出盏外。所以蔡襄在文中也说道:“汤上盏可四分则止。”
对比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叙述的点茶法,注茶有七注,茶汤要不断增加,随着煮汤次数不断增加,茶筅击拂茶汤要逐渐放慢,点茶者要不断观察茶汤的变化,包括每次注入的茶汤量,每次注入间隔时间。而束口盏上的那道凹槽作为注水线,提示点茶者的是最后,也就是第七次限定的量。
建盏釉面非常光滑,斥水强,在斗茶时,受到不断击拂的茶汤,因盏壁釉面光滑,容易冲到盏外,束口处的凹槽在茶汤旋转流动的高点改变了茶汤的流向,有效防止了茶汤外溅,并且降低回流的速度。
因此,这道束口线也有止溢的功能。
油滴香炉盏[编号 : 63371]
喝茶喝茶,用建盏喝茶又有什么妙处?
首先斟茶入盏,能显示出或蓝或金或银的色彩。水光摇曳,如真似幻,这是任何白瓷杯中不可比拟的佳景。宋代斗茶时,对茶盏的要求首先就是“盏色贵青黑”“取其焕发茶采色也”。故建盏黑色大兴不是偶然。
再者建盏能起到活水软水的功效。用含铁量丰富的建盏喝茶水质柔软许多,甘甜无比。又有蔡襄在《茶录》中提到“其胚微厚,熁之久热难冷”。用建盏喝茶,可以长时间保持茶水的温度、保证茶汤的口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