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阳台海景路,沿着西海岸蓝湾绿道,漫步在绵软的沙滩上。看潮起潮落,听海浪涛声,闻苦涩腥味,触湿润海风。观海天一色,赏一路美景,犹如把无边的大海都尽收眼底,仿佛把整个海平面都揽入怀中。
张开双臂,面朝大海,这时的大海似乎成了我的私有,那一朵朵浪花恍惚开在了我的后花园里。我闭上双眼,在揣摸、在臆想、在想象,我的思绪跟着在飞扬,宛如进入了梦乡,不停地澎胀。
如诗如画的海景线上,不远的正前方,突然出现了几百上千只海鸥在天空盘旋遨翔。如此地集中、如此地像是在执行同一号令。有些惊奇、亦有些奇怪,加快脚步,赶过去看一究竟。
海鸥盘旋的正下方,原来是渔民收网的码头。
渔民在大海的养殖地就在这一片的近海区域。多只渔船正在海里不停地忙碌。进进出出好不热闹。
现在的大海养殖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渔船收获上来成熟的海产品只负责运送到浅海蜮,然后由铲车开进浅海,负责把船上的海产品运送到码头。真想不到这铲车也进化成了“两栖生物”,水陆两地都可通行。
记得三十多年前来黄岛,在那个薛家岛的小鱼村,看到鱼民放海苗、收海成品靠的还全是人力。特别是收割那些比较大的养殖笼,需要的不仅是人力,更需要体力与毅力。看到鱼民穿着多半身高的下水裤,在寒冷的冬天,在冰凉的海水里一趟一趟从鱼船上拖下一笼笼的扇贝、牡蛎,深感渔民的那种艰辛与不易 。如今的现在,机械化的加入,渔民已脱离那种受冻受冷的辛苦,不用下船,就把产品一条龙运送到码头。
在一堆堆一笼笼海产品的码头,几十个农民正坐在那片海滩上,挑选分检。她们大都是一些中老年妇女,有的戴着帽子,有的头上包着头巾,身上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在这天空作顶,空气作墙没有一点遮挡的海滩上,远远地听到被海风送来的阵阵嬉笑声。也许眼前的丰收景象冲淡了严冬的寒冷,也许收获的幸福喜悦把身心已暖得热血沸腾。
成群的海鸥散落在那一堆堆、一片片渔民正在检拾的海产品上。它们在剥剩的牡蛎壳里,在检弃的海产品里,享受着海味,享受着美食。除了铲车开过来的隆隆声会引起它们一阵阵轰然飞离,在码头上方盘旋、兜转,其它时间都在与渔民和谐相处,互不影响、互不干涉。它们一边觅食着大海的馈赠,一边分享着渔民丰收的硕果,一边盘旋在码头上方不停地鸣叫、歌唱,那么的融洽,那么的和谐。
在码头海岸线铺旧的路沿上,长达上百米的石板面,一个挨一个点燃爆竹留下的烟灰印迹,如一个个灰黑色的相交圆相互交织在一起,旁边还散乱地堆放着一些燃放过的爆竹烟花皮。我想渔民在出海或收网的时日,仍然沿续着燃放爆竹的习俗。那是渔民敬天拜海、祈求风调雨顺出海平安的古老方式;那也是渔民对出海人的祈福,对收成的期盼,对大海表达喜悦和丰收寄托的一种情感。
无忧无虑的海鸥,吃苦耐劳的渔民,与时俱进的机械化作业以及祈福祝愿的古老习俗方式,无不彰显着付出与收获,现代与传统,和谐与共生的关系哲学。在这宽阔的大海边,在这寒冷的包裹中,海鸥、渔民、船帆、铲车、海产品构成了一幅收获、喜悦、幸福的田园现代生活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