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鲁迅的印象停留在小学的一篇课文《百草园》,还有“人血馒头”、“孔已己”等角色上。
后来听到有人专门研究鲁迅,还有就是鲁迅先生往往被称为一个战士。
对于鲁迅的作品自己也没有用心去读,只知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偶尔遇到鲁迅的文章,读起来也没有太多的深入,倒是诧异为什么大家对他的作品评价如此高。
现在再回过头来,想认真阅读一下鲁迅的作品,走进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也许是岁月经历沉淀的缘故,竟然看任何有关鲁迅的书籍都能沉下心来品味,渐渐也能品出这颗伟大的灵魂。
首先鲁迅的伟大在于他的精神追求、境界都高出一个大的层次。
现如今的我们更多的是在乎物质的索取,享乐的追求,很少考虑关注大环境的事情。诚然,有些人会像我一样为自己开脱,自己的事情还没有搞明白,哪有那闲功夫关注大事情。
这恰恰是我等草介之卑微之差距。
鲁迅先生毕生致力于如何改善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就是如何提振民族延续下去的精神内核。
他把这种追求细化为三个方面。
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
我们大家人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为了避免敏感词,变了说法)
它的病根何在了?
这都是我们根本的精神内核问题。
志当存高远,行动才更有力更坚定。
不禁对这位斗士的崇高追求膜拜至此。明白了这三点,再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也就容易多了。
鲁迅先生起初是想学习医学,来治疗更多的劳苦大众,但是一次看到一张照片,突然振憾到他,让他改变了努力方向。
那时我们的土地上有大鼻子熊和小鼻子鬼子等外来侵入者,有一些大鼻子当街处置我们的同胞,旁边竟然引来一丛围观者,他们有的体格健壮,有的衣帽整洁,像是有一定物质保障的人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面对列强在家乡肆行,却事不关己,好像看一场奇特风景,脸上表情冷漠。
精神的奴化让鲁迅先生异常震惊,他在思考,如果没了精神内核,不知是非对错,即是体格健壮又能如何?当下并不是用医疗手段救治个别人的患者,而是普遍的精神疾病如何解决?
缺了鲁先生一个医生,还有其它懂医的人士,但是致力于医治精神疾患的人士却少之又少。
于是鲁迅决定拿起笔杆子,从文开战。
有一天,他对挚友许寿裳说:“我决计要学文艺了。中国的呆子,坏呆子,岂是医学所能治疗的么?”
鲁迅在《呐喊》里对这一转变记录的很清晰: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见到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有不幸的,所以我们第一要找事再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
译文,办杂志,是鲁迅先期想从此入手,译文他可以轻松做到,但办杂志,需要更多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他主编的《新生》杂志尽管筹划了很长时间,后来也是种种原因没有与世见面。
这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