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5点多,我看客厅的灯亮着,我起床想给库里做点早饭,来到客厅,我看库里在玩电脑,儿子看到我惊讶的立马起身,像惊弓之鸟,我有点想笑的冲动,同时也反思了一下孩子那下意识的动作。
“我给你煮点方便面吃?”我立马关心地问道。
“我自己煮了方便面,已经吃完了。”
“妈,这是我给你剥的桔子。”说着儿子拿起剥好的桔子就往我嘴里塞,我的理智告诉我一定要吃,可是我的感觉是实在吃不下,因为没有刷牙,最后感受战胜了理智。
“儿子,我没有刷牙,刷完牙我再吃。”我喜上眉梢地说。
通过早上的这件事,再一次让我深深的意识到孩子不是没有内驱力,其实孩子自己想做的事,内驱力杠杆滴,没有内驱力的事,证明不是他自己想做的事。
就像早上一样,孩子七点上班,自己五点多起床做早点吃早点;还有前天晚上,我俩有点争执聊了一夜,到五点多的时候,我去睡了一会,儿子因为担心上班迟到,自己选择不睡觉,而做早餐,等着七点准时上班,这是他自己想做的事,他想体验生活,他想感受一下挣钱的不容易,在他体验的这个过程中,不让家长操一点心,自己把一切安排地有条不紊,甚至家长想阻止也阻止不了,这就是他的内驱力,他自己想干。
怎么把孩子不想做的事,引导到孩子自己想做,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
顺着这个思路,让我联想到每天家长导师的训练,当我作为观察者时,绿萝是倾听者,她明明有方法,但是她不直接说出来,而是不断地变换她的问题,让倾诉者自己去感悟的画面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时跟孩子的沟通方式就应该是这样的,以倾听者的身份去和孩子沟通,而不是以过来人的姿态去控制孩子,遇到问题直接给孩子方法,孩子不按着自己的期待去做,就受伤就焦虑,就陷入恐惧,说的多了孩子也嫌唠叨,嫌烦。
孩子抱着这样的态度,家长说的话再有道理也是徒劳,如果我们转换一下,平时把自己退到观察者的身份上,当孩子有需要时,以倾听者的身份去和孩子沟通以倾听者的身份去和孩子沟通,遇到事情用不同的角度去提问去启发,不仅做到了相应的闭嘴,更能引起孩子的思考,孩子更会用自己的所感所悟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不想干的事变成想做的事,这大概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吧!
欢迎大家一起交流与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