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生了一场急病,打开微信找我最好的朋友想让她提前下班陪我去医院。恰逢她加班没看手机,于是我打开了通讯录,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一个可以陪我去医院的人。
我拉到最底部,嗯,我有845个好友。
可是,我却只能躺在床上走马观花地回顾我20年来的“一生”,因为我觉得我挂定了。
可惜我没有死.
过后的我,仔细地研究了一下我的通讯录。这个人是我的初中朋友,这个人是因为看过我写文章而加我的,这个人是谁,我已经记不起长什么样了。
这个人我们之间的交流只有“帮我的朋友圈点赞”,而还有很多人的历史消息都停留在“您已添加了xx,现在可以开始聊天了。”
于是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一篇热文:《放弃你的无用社交》,当时我还想,你怎么知道我的好友都是无用交际,以偏概全太过于绝对,我为什么要去缩小我的交际圈还要去得罪人删了他。
可是我,一口气怒删了200多个人。
也不知道是谁曾说过的一句话:你的朋友圈有多大,财富就有多少,交际圈就是你的财富。
以前的我,认为朋友圈的“好友”就是好友,总是小心翼翼的信奉着“不要得罪人的信条”,刷起朋友圈来看过必赞,对于群发求赞的人,也是有求必应,尽管很多时候我想了想也想不起这个人到底是谁。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种“名人效应”,很多人将自己的微信好友数量当成了吹嘘的资本,我有xx个好友,我每发一条朋友圈就有多大的影响力多少的传播量。
久而久之,这种被关注的“自知”心理就演变成了一种心理虚荣,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具有与微信好友数量成正比的传播力“名人”。很自然地想要去经营自己的朋友圈交际,很自然地想要维护自己与好友的关系,我也是。
刚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加入了一些社团部门,我开始流连于这些社团部门交际。有 人说,大学最大的价值是拓宽自己的交友圈,于是我变得看起来“非常开朗”,而且很随和。出现在每次的聚餐上,生怕自己被疏远被落下。
积极地接手别人未完成的工作,对于别人的小拜托也是从不拒绝,我活跃在各大群聊,一看到有人冷场就出来解围,塑造了一个随和易相处的好人人设。最后,我变成了一个“老好人”,我从不得罪人的交际信条让我有了845个好友。
却没有人可以陪我看医生。
咪蒙说:“不讨好世界。只讨好自己”。我们至始至终活在别人的看法里,分不清究竟是我们把这个社会定义了还是我们被这个时代定义了。我们习惯性的凭借自己的想法亦或是曾经的憧憬去定义一个人,甚至是朋友圈这个东西。
我们把社交达人潜意识定义为成功人士,把独来独往的人默认为孤僻,将不拘一格的人归为不圆滑的一类。就像很多人说,你要学着圆滑地去经营你的朋友圈,不要得罪人。
码下这篇文的期间,我拿起手机拉黑了一个人。打开消息列表,弹出的是他我朋友圈点赞的消息,5秒钟的事,我很忙,不点,没空。
做人,是要酷一点的。酷酷的我,才不要做老好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