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作者和我的父母同龄,原来她在花甲之年才开始写作,原来有些人在少年发光,有些人在青年发光,有些人在中年璀璨,而有些人却活在老年。杨妈妈就是在暮年开始发光的一位。我呢?还有没有机会去发光?哪怕是萤火之光。
在网络上刷到过这本书,当时并没有留意。后来去图书馆发现摆在畅销书行列,它比一般的书尺寸都要小一些,更多是因为作者本身,她说“我意识到: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在不算遥远的那一天,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也将被抹去,就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我觉得这句话说到我心坎里了,便毫不犹豫借来一读。
小小巧巧的一本书拿在手上,重量不大,份量不小。秋园就是作者母亲的化身。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裹脚并不彻底的河南姑娘嫁给了湖南籍的国民党军官,从此开始了她漂泊、苦难的一生。
秋园的一生,集中在了这小小一册之中。真情最能打动人,真情也最能共情。就像梁鸿在《梁庄十年》中用了地地道道的河南方言一样,《秋园》的语言也极具湖南特色,“细伢崽”,“娭毑”,“堂客”等等,看到这些字眼儿便会想象出它的语调,若不是我也找了个湖南队友,哪里能这么容易理解这些词呀,不过越是这样的词语,读起来才越倍感亲切。
读这本书,对秋园颠沛流离的生活自然是倍感艰辛,但我发现我的关注点不在故事的内容情节上,而在于作者叙述的语气上,在作者的字体上,这些都太像我的妈妈了。我好像听到我的妈妈在讲她小时候的生活,她所受的困苦,好像看到她拿着粉笔在地上教我写名字,那时我马上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妈妈讲述的声音和蹲在地上写字的画面久久都挥之不去。
这也许是想读书的原因之一吧?在不同的书,不同的故事中,都能看到曾经的影像。
对妈妈的爱,向来是说不完的。可是能写出来的,却少之又少。不论是那个困苦的年代,还是现在丰裕的时期,每一位妈妈都在谱写着一首爱之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