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379968/bfbd9f851b0a43c1.jpg)
宋神宗赵顼(xū)是宋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的熙宁八年(1075年),吴越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其中越州(今浙江绍兴)灾情尤为严重。
从北宋开始,中原王朝的经济中心从北逐渐南迁,江南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始凸显出来,这里不仅是丰饶的鱼米之乡,为国家供给大量的粮食;同时也是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每年还可以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大量的赋税收入。因此,当位于江南的吴越地区遭受旱灾之后,朝廷极为震惊,也深感担忧。为尽快治理灾情,资政殿大学士赵抃(biàn)临危受命,开始出任越州长官,紧急赶赴那里纾困解难。
救灾之初,赵抃就命令各地官员统计数据,灾民有多少人,分布在哪里,需要多少粮食供应,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组织募粮、募钱赈灾和开展生产自救,抓紧兴修水利沟渠,缓解干旱。
然而,第二年春上,越州地区的灾荒又引发了瘟疫。赵抃深知,如果任由灾民到处乱跑,很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瘟疫。这个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把灾民聚集在一起,隔离控制起来,以防止疫情扩散。可是,前一年的赈灾让越州的储粮早已见底,现在根本无法满足集中人群的口粮需要。
![](https://img.haomeiwen.com/i8379968/b43844c9e7f9343d.jpg)
以往凡遇灾情,当地官员都会想方设法地抑制粮价上涨,但是这次来到越州的赵抃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命人贴出告示,宣布政府不抑米价,有多余粮食的人尽管“增价粜(tiào,指卖粮食)之”。各地米商见有利可图,纷纷运米前往越州,一时间越州境内竟米积成山。而经过前期被允许的短暂暴涨之后,越州的米价在粮食变多了的情况下又猛然下跌,甚至比灾前的价格更低。
“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这是我们现在对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关系的认识,也是对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生动描述。往事越千年,宋代的赵抃似乎也深谙“宏观调控”这只“有形手”的作用,他把它用作救荒之术,出色地完成了救灾补粮的工作。
粮食渐丰,越州的官员们也开始着手充实粮库和发放救济粮。然而,在分发救济粮的时候,官府又遇到了难题。由于灾民太多,领粮现场出现了拥堵和哄抢现象;另外,赵抃深入民间调查发现,由于女性地位很低,被饿死的女性灾民特别多。于是他制订出了一个很巧妙的规则——“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即男女分开领粮,一天男性,一天女性。不得不说,这颇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单双号限行”的疏流政策。
赵抃的这个法子一出,就成功地让拥堵减半,女性地位也大幅提高。而为了避免那些人口较多的家庭需要隔日才能拿到足够的粮食,赵抃还做了一个人性化的补充规定:男女隔日领粮,但每次最多可以领取两天的粮食。此举又进一步减少了同一时间内领粮的人数,也避免了在古代中国因灾害而可能引发的社会动乱。
![](https://img.haomeiwen.com/i8379968/83a5db6d469b00d3.gif)
“安民心,稳秩序”,科学调度,对症下药,面对重灾连下妙棋的赵抃称得上是大智慧、大担当。他在各方面都能维持的平衡中,终于使越州地区平稳地度过了那次历史上的荒年,且没有爆发更大的瘟疫。
知事越州的赵抃,不仅守土尽责,而且守土有方,他巧用市场规律来救治灾情,使“生者得食,病者得药,死者得葬”,尽最大努力地把灾害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其治绩卓著,令人称颂。后来,官至中书舍人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专门撰写了一篇《越州赵公救灾记》,详录赵抃救灾业绩,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这篇文章写得比较质朴,但又很出彩,其直奔主题,总结出救灾经验,使得它就像是一本救灾的工作手册,成为地方官员再遇灾害时能够效仿的守则。
温故而知新,重读这样的经典故事,我们既可以从古人身上找到应对灾害与治理灾情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再对比当下,又能深刻地感悟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一脉相承。此次疫情,无疑也是对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验,当下的中国,不仅充分践行了使命与担当,而且愈挫愈勇,以无坚不摧的团结力量力挽狂澜,化危为机。我深信,在举国体制之下,我们终将战胜疫情!同时,我们也将从这场深重的灾难里悟出点什么,以避免它还会无情地卷土重来。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