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既是人类历史上的技术大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这场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引导着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到了崭新的工业文明时代,开创了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目前,这一进程历经三次大发展,形成了三次大浪潮。
现代化的第一次大浪潮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形成的,时间大约是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这是发端于英国尔后向西欧扩散的工业化过程。这是经济大革命与政治大革命结合的史无前例的“双元革命”,包括1776年在北美发生的独立革命、1789年在法国发生的大革命、19世纪席卷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革命和40年代风靡欧洲的革命。史称“大西洋革命”时代。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率先完成工业化,坐上了现代化的头班车,通常被称为现代化的“先行者”。
现代化的第二次大浪潮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的,时间大约是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它是一个工业化在西欧和北美核心地区取得巨大成就并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过程。它使得在现代化的第一次大浪潮中已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的发展水平趋于接近,其从事农业劳动人口的比例进一步迅速降低,形成了世界上的发达工业区。作为这一过程的结果,19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出现了爆炸性的大增长,而20世纪初期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新兴工农业大国的美国在经济实力上一跃而超过英国。
西欧和北美核心地区在第一次现代化浪潮中形成的技术优势、世界市场和经济增长势头,首先扩散到了其周边地区,特别是那些同属基督教文明的国家(北欧和“新世界”)。在“新世界”,美国高效率商品农业基础上的工业化开启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由移民国家的发展道路。
在东欧,俄国走上了探索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现代化新道路,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开启了现代化的新模式。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是一种公有制、计划指令与有限市场相结合以及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的统一体。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领域内进行变革,用政治革命带动经济革命,把国民财富和资源分配的权力转移到国家手中,通过国家调配有计划地发展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为突出国防现代化而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这是在内部经济自发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非常手段进行的追赶型现代化。
在欧美以外的地区,现代化也演化出一种新的模式。拉美在独立革命取得胜利后,各国开始了艰难的工业化起步;在非基督教文明地区,埃及、土耳其、中国和日本等国纷纷试图通过输入工业化的方式来探索防御性现代化的道路。但是,在拉美和其他非西方文明国家中,只有日本通过制度重建成功地实现了军国主义式的工业化,挤进了现代新兴工业国家的行列。在第二次大推进浪潮中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搭上了现代化的第二班车的,被称为现代化的“后来者”。
现代化的第三次大浪潮是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当代的新技术革命相伴而生的,是一次席卷亚、非、拉广大地区的真正全球性的大变革。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变化,使得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长达20年之久的经济持续增长的空前繁荣局面,促使在20世纪前期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相继步入了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并形成了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资源浪费、劳力节省、大众消费和福利主义为特征的发达资本主义文明。
广大的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也全力投入了追赶型的现代化。第三世界此起彼伏的革命,把占世界人口大多数并一直处于现代世界发展边缘的为数众多的国家都卷入了现代化的浪潮。
中国和东欧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在努力探索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西亚北非伊斯兰文明区的新兴石油输出国从半农半牧社会走上了经济突发性增长的道路,实现了以石油工业为特征的畸形工业化;拉美各国则积极探寻自主性工业化道路,正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二战”中的战败国日本,通过战后重建,迅速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东亚的一些边缘农业国和地区,开创了以发展民用工业和出口导向为特点的新工业化道路;中国从农业国一跃而成为新兴的工农业大国。而在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中全面启动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和地区都只是赶上了现代化的末班车,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化的“迟到者”。
三次现代化大推进的浪潮,构成了既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不少国家先后开始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人类社会发生了空前未有的大变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