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六二
古董字画,玩的人多,玩得痴玩得深的人也不在少数。
在巨大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面前,玩得痴的,玩栽,玩得深的,玩发。
这一行,虽说比的是眼力和财力,最终,动心的还是要输给动脑的。利益大,诱惑大,做的局设的套也就越大,学问深不可测。这些年,鉴定专家鉴定权威,为一点蝇头小利,丢人现眼的事也是常有的。所以,如今做这一行的,大海航行没舵手,在千百年的历史浪沙中淘宝,没有航道,没有灯塔。
温哥华41街夹西大街拐角不远处,有一家古玩店,偶尔路过,禁不住厨窗的诱惑,也会进去看看。
一推门,就听到清脆悦耳的门铃声。五十多岁的老板皮埃尔,戴着一付擦得镗亮的金丝眼镜,头也不抬,安安静静地坐在店铺的最后面摆弄他的小东西。在琳琅满目的屋子里,头一次进来的人,很可能不会发现他的存在。而且,你在屋里东看西看时,他也不会走过来跟你搭讪,除非你向他示意。
店铺虽小,里面的名堂不少。除了欧洲的油画,水晶器皿,旧家具,小摆设,还有波斯地毯,印度教神像,阿拉伯的银器,中国山水画、瓷器、鼻烟壶,日本的浮世绘,美洲土著的手工,每一件都弄得干干净净的,背面或底座用小纸片标上价钱。一些小物件,价钱也不高,十几块几十块,很容易让人上钩。
一些内家子说,玩古董,开始都是从小物件玩起,越玩心越大。
2010年,我到布拉格游玩,住在一家华人家庭旅馆,房主是一位四十出头的温州人。他喜欢收藏,每到星期天,天蒙蒙亮就开着一辆货车去市郊的旧货市场淘宝。
他说,开始时他收的是小油灯,鹿角,烛台,后来对灯具的兴趣越来越大,收的灯具也越来越多,差不多是见灯就收,卯足了劲把壁灯路灯大吊灯往家里拖,把办餐馆开旅馆赚的钱都贴了进去。他带我去参观楼下几大屋子的灯具,一件一件细细道来,如数家珍。这些灯具出自欧洲各国不同时代,样式各异,造型别致,制工精巧,有的古典朴质,有的浪漫新奇,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中国来的掏宝人,皮埃尔的古玩店没有什么稀罕之物,既没有当年传教士带出来的好东西,也没有不识货的老外当一般物件送来寄卖的中国老古董。墙上的那幅水墨画,标价颇高,反复观赏,不辨真伪。去过几次,发现他新进的货也没有什么捞什子。
Ebay时代,在全球华人无数双明亮的眼睛面前,跨国淘宝已成了一门撞大运的生意。
之所以喜欢在皮埃尔的古玩店里驻足,逗留片刻,绝不存企图有所发现的幻想,而是喜欢置身于文物古玩中的那种氛围,喜欢弥漫在屋里的那种气味。
这种氛围和气味,让人心静,却又不像博物馆里那般正经肃穆,而是给人一种轻松、随意的感觉。你可以随便拿起一样东西,触摸品味一番,放回去,再拿起一件,欣赏把玩一回。没有人来打扰,没有紧张感,人在松弛状态。
在皮埃尔的店里,或静观,或把玩,都可以尽性。渐渐地,跟他的那些物件似乎有了一点感情,一丝想念。
这些有年代的物件,就像历尽劫数后幸存下来的生命,静默中透出一股灵气。
它们来自世界各地,欢天喜地,一件挨一件地挤在皮埃尔的店里,在射灯壁灯的照耀下,展示各自的存在价值,等待着新一轮的劫运。
它们是久远的,历经世道,已经不在乎出入豪门大户,奔波异国它乡。
它们通体祥和,见惯不怪,处变不惊,随遇而安,经过无数次的转手,来到皮埃尔的店里,在流光中沉淀下来,时间停摆。
它们一声不响,等待着识货的客人,尽管大多只是过过手而已。它们都有各自的来龙去脉,但却知己难逢。
可不是么,前段时间,刚好读到一篇短文。
身在温哥华的女作家石贝,偶然与丈夫一同逛一家古玩店,一张不起眼的圆櫈,令她心头一震。
她认得这张櫈,正是五十年前她家的旧物。那时她家在北京。困难时期,她母亲把四张圆櫈和一张八仙桌同时卖掉。由于款式特殊,所以她一眼便认了出来。可是,店主索价甚高,他们回家考虑了几天,才决定把它买了下来。
石贝写了一篇《圆櫈奇缘》记载此事。她说:“真不知上天是怎样的一种安排,就让我那样漫不经心地在大洋彼岸与它重逢。”
2013-05-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