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其中一小篇章,讲述的是《匠人精神》的作者秋山利辉与他的秋山木工的故事。
好的书我向来是一篇一篇慢慢读,读得感动,读得拍案叫好,心中会自得有如此收获,但不能因为自己读书就轻狂,而始终心存敬畏:世事洞明皆学问。
这位60岁之前还无法顺利写好一封信的秋山利辉先生,求学时 “因为羞涩,不讨人喜欢,无法与人正常沟通的乡下孩子” ,在日后矛盾的现实中磨砺得变成了 “ 知道看师傅和顾客脸色,不放过机会学习,技术上也丝毫不懈怠的机灵学徒”。直至日后成立了秋山木工,他成为日本皇室御用家具匠,日本文部省用五年时间为他拍摄了个人纪录片,代表日本工匠文化之最,在飞往德国的航班上固定播放。
文章篇幅不长,文字极其凝练,将秋山先生的生平徐徐展开。
【生存】
文中提到,秋山的工厂机械设备特别古老,他会用最古老的工具来处理昂贵的材料,他们也是日本唯一一家敢接受单价超过一亿日元家具订单的家具工厂,为日本皇室,国会,国宾馆等场所制作家具,但除了工厂紧邻的展示厅,他的家具从不会出现在市场上,甚至连照片都不能用作对外宣传。
对于先进设备的态度,他要求工匠们:八分自我能力,两分机械辅助。要求他的学徒们首先要保证精神气质上的独立,因为“机器人不会懂得,工艺背后的人的情感。”——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内心深有触动,因我从小就秉持着 “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理念在进行技艺上的学习,力求成为一个拥有手艺而不再担心饭碗的独立的人,在学习多年的设计之后,在大城市生活,逐渐懂得我这个技艺回去乡下家中,只怕是没有人愿意付我费用的。
再则,我又常会想,过度依赖现代文明的我们,生存能力其实蛮差的,断水断电时如果使用电器灶具,就无法做饭,而城里孩子们回到乡下,也无法使用柴火灶头,虽然有些杞人忧天。但一个人的时候,常常想想,自己的手艺需要依赖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施展,什么情况下又会变成“百无一用是书生” ,什么时候自己的手艺可能会被淘汰,始终保持一份警惕和敬畏之心,是很有必要的。
至少如果我想回乡下生活时,如果要耕地种些蔬菜吃,我就不得不面对我害怕的虫子了。
【收徒】
言归正传,秋山利辉所著《匠人精神》的30条守则,也是他一直神秘,封闭的日本手艺学徒制度的原则,他要求徒弟们:
每天5点钟起来跑步,然后对附近街道彻底清扫,“这是为了补偿木工厂给周围居民带来的噪音和交通不便” ,几十年来从未间断;
学徒们进场第一个月时,无论男女,全部剃成光头,穿着 写有“木之道”的工作服;
每天大声背诵“30条” ,腰杆笔直,声音洪亮清澈,一字不顿;
早上5点起床,晚上10点休息,之后才是徒弟自己磨练技术的时间,平均每天睡4小时;
正式修行的时间为8年,4年学习期,第五年通过考核成为正式工匠,第八年过后正式出徒;
拿着极少的工资,禁用智能手机,周末,娱乐,社交,统统被禁止,五年内禁止恋爱。
在这样严苛的条件下,还有更严苛的:他从不夸任何徒弟。他说“我想培养的,不是‘会做事’的工匠,而是‘会好好做事’的匠人”。他的骂人大法是:“最好在20岁以前挨骂;骂人的人比被骂者拥有十倍勇气;被人格魅力高的人骂;因为质量高被骂……”秋山先生自认是个不折不扣的怪人,然而他依然坚持“我在训斥时,是拼了命的,因为学徒的一生都掌握在我手中”。甚至还有一条“要接受因为比别人优秀而被骂 ” 的原则,在“无论什么事都给照应,对部下亲切” 的日本式上下级法则中,尤其显得怪异。
我不禁想起日剧《卖房子的女人》,店长正是亲切式的上级,三轩家也正如秋山先生这般严苛得不近人情,对于混吃骗喝的女同事而言,店长确实让她舒适,也在这种舒适中一日一日磋磨了时间,消耗了青春,最终一事无成,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在,有这样纵容的店长也是很重要的罪魁祸首——在我们人生之初,明知道我们在犯错却一味纵容而不是强行干涉纠正的长辈,真的是好长辈吗?我觉得三轩家瞪着眼睛冲女同事喊“GO!GO!GO!”的样子很帅气!
虽然严格的老板,老师,长辈确实忠言逆耳,但对于成长而言,这才是真正的良言!遇到这样的人,要心存感激!因为唯有对我们好的人,才会看见我们,要求我们。
【教育】
即使秋山先生对待徒弟是如此严苛,而在收徒之前,也非常谨慎,为了教出顶级的匠人,他会去徒弟家拜访至少三个小时,他会从徒弟的家庭细致观察,认为 “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叫来豪华寿司外卖的家庭不合格,只有母亲能操持一顿好饭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好匠人。”
仔细琢磨这句话,会发现极其朴素而又真实的道理——在生活中,做好每一顿饭的能力,是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的能力,我们可以有很多的借口,但最终其实我们无法逃避面对自己的时刻,是否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用心对待自己,就是用心照顾家人,对待家人。
很多家庭因为孩子小,宠爱独子,大包大揽所有事情,孩子 一有时间就看电子产品,窝在沙发上,无所事事。
但明智的妈妈们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力所能及的家务能让孩子建立对家庭的责任感,做事的过程中,安排先后顺序,条理分明,有始有终,也会让粗心的孩子慢慢警惕起来,保持细心,这也是对学习上的帮助。
孩子在这样的成长中逐渐培养出做事的规则,对这个世界也逐渐加深理解,对人也有着体贴和丰沛的感情。
“在事上的磨练有一种反向作用力,作用于内心,看起来在做事,实际上是在心性上下功夫。”
而且秋山会在学徒们放假时,做出精妙绝伦的作品来,让他们回到工坊时大吃一惊。这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原来自己是那么无知,什么都不懂。
越是高学历,心灵手巧的人,越是容易心高气傲,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见解,甚至拒绝师傅的要求。秋山先生要求即使是聪明,成熟的徒弟们,要始终心存敬畏,告诉自己“我还很无知”。
人为何要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遇见更多美好的人,接触更多了不起的事情,要努力与优秀的人同行,心存向往之心?就是为了让自己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心存敬畏,对于这个世界我才刚开始跨出第一步,有太多需要学习的,要始终心存敬畏,把自己放低一点不要紧,最怕的是不把自己放低,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顾全了面子,而实际上别人无法高看你。
什么都求快,人的心性却无法同时成长起来,这就是现代社会痛苦的根源。正因如此,我们在自己的成长上,在孩子的教育上,都应踏踏实实地保持敬畏之心,《扫除道》所言:“道在平常日用。” “敬事如神,待客如亲”。 “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
【洞察力】
“工匠不谈论美,他们执着于自己做事的极其微小的原则,并使之变成一种不可撼动的方式。”教出一流的匠人,拥有一流的人品,懂得关心他人,感恩,替人着想——秋山和他的徒弟们,不管是政治家,哲学家,甚至娱乐节目的搞笑明星,不用提要求,均可判断对方定制家具的颜色,材质。
作为匠人,观察力直指人心!秋山先生说:人和树一样,都是在风雨,阳光下不断生长,匠人就是用手艺制造出可以感动客人,传承下去的家具。
书中有例子,震撼人心:
“你知道木头摸上去很‘嫩’的感觉吗?”学者日比野说,作为秋山木工的爱好者,他在妻子怀孕时,定制了一个秋山木工的婴儿床。一方面窃喜自己的奢侈,另一方面也有压力和担心。他到工厂去取床时,手一碰上去就觉得惊叹,“床摸上去无比的滑,为什么木头有这样的触感?”23岁的匠人师傅告诉他,因为是想着婴儿的手做得,希望孩子能够喜欢触摸自己的床。“师傅明明没有结婚没有孩子,而且他告诉我,婴儿床已做纯过了可以拆装成小柜子的版本,孩子长大后可以改装使用。”
什么是敬畏,洞察人性,专业,我读完这一段,热泪盈眶,无需赘言。
【写在最后】
做事如做人,做人即做事,人在追求如何更高效地工作,在商品社会的规律下,总想着付出更少,回报更高,然而,依然有秋山利辉先生如此的坚持和敬畏“匠人精神” ,他用每天101%的努力,达到对方100%的满意和一个喜出望外的惊叹。
敬畏专业,敬畏人生。
技,需要以身体之,心随其上,身心结合才能做好。无论做人,做事,皆应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