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人是被“信任”出来的。
你不信任孩子,对孩子伤害、打压、指责,孩子潜意识里就会叛逆:既然你认为我如此不堪,那我就做给你看!
因此,糟糕的家庭关系和教养模式,是孩子沉迷手机的“原罪”。这个特征是家长造就的,自然也需要家长亲自挽救。
(周二)
正向干预,增强孩子的现实体验。
手机游戏,会让孩子失去与现实的联接。比起没收、断网、责骂等暴力行为,正向干预往往效果更好。
家长要带孩子去感受真实的、美好的事物。走出屋子,去亲近大自然,看看真实的山与海;去运动、打球、爬山,去参加各种有趣的比赛。当然,这个过程中,你的陪伴很重要。
亲子关系足够到位,手机就会让位。精神世界足够饱满,自然不需要去虚拟世界寻求安全感。
总之,不要把沉迷手机的孩子当成魔鬼。要知道:爱孩子,就是要无条件接纳孩子。
(周三)
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说: “青春期总会结束。如果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很亲密,孩子还会在成年之后重新回到你身边,而你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你总是批评他、反驳他、要求他,亲子关系就破坏了,当他成年后,你就很难再对他有影响了。” 青春期,是留给父母最后的机会,也是亲子关系修复的黄金期。
父母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就会收获什么样的孩子。平等、尊重、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养出的孩子是亲人。专制、严厉、冷漠、缺爱的成长环境,养出的孩子是敌人。
(周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在人的成长上,快不一定好,催熟未必真能成熟。四季有时,人生有序,对于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还是应该更加敬畏规律,敬畏科学。
人生不会因为“抢跑”而一路精彩,快进的人生,是以剥夺孩子的童年、青春期为代价的,这些“债”终是需要还的。
(周五)
孩子没有主见的表现,不只是在事情面前拿不定主意,还有一种表现是他们会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盲从别人的意见。
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并不在少数:买了自己很喜欢的发夹,同学说不好看,再也不戴了。和朋友们商量去哪里玩,回答永远是随你们,即使有想去的地方也不好意思说。明明对学校社团的小组分工有意见,却很难表达,勉为其难地说可以。
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往往很懂事、敏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身边人的爱与认可;或是为了照顾亲近之人的情绪,不想让他们烦恼、难过。
他们不是没有主见,是不敢有主见,认为提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是自私的、羞耻的。
这就是一种深深的“不配得感”,想要的东西,不敢说,想要被照顾的情绪,不敢表达。
(周六)
“不听话”,是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情绪上,动不动就发脾气,说几句就回怼,或者拒绝沟通。行动上,摔门是日常,有些脾气暴躁的,还会与父母动手。心态上,学习动力不足,拖延、成绩下滑,沉迷手机,抑郁休学。这些行为表现,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在青春期孩子身上。
不听话的背后,是孩子和父母争夺自主权。
青春期孩子,要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实现与父母的分离。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孩子就是要冲破一切约束和管教。他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闯出一条路来。
(周天)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当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父母的内心深处是明白孩子此刻并不幸福的,所以要用这种给对方负罪感的话将孩子留下。
本质上是希望孩子能让“我”幸福,希望孩子觉得能有“我”这样的父母是何其幸运。表面上看并没有对孩子要求什么,实际上却给孩子的心扣上了一把大锁。
网友评论